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港澳台 > 台海动态 >

唯一荣摘密苏里奖华文报章 百年大公驰誉他邦

来源: 大公网 发布时间:2016-06-17

  图:一九四一年五月,大公报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密苏里荣誉奖章”,成为第一家获得国际性荣誉和奖项的中国报纸\纪录片截图

  大公网6月17日讯(记者郑曼玲)时光荏苒,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大公报已走过整整114年。百年风云激荡,光荣与梦想高高飞翔,秉承忘已、无私精神的大公先辈们,记录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跌宕起伏,冠冕言林,驰誉他邦。1941年5月,大公报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密苏里荣誉奖章”,成为第一家获得国际性荣誉和奖项的中国报纸。正如大公报当年接获喜讯时所言,此不独敝报之幸,荣誉属于中国舆论界之全体,更是战时中国军民不妥协奋斗精神赢得国际尊重之例证。如今,当我们重返当年大公报庆贺获奖的历史现场,彷佛还能看到,新闻先驱们在炮火纷飞中为正义疾呼、为时代木铎,忠贞之节,历久弥坚。

  历史的车轮倒转回到1941年5月15日,那一天,大公报渝、港、桂三馆张灯结彩,像过节一样,充满了喜庆之氛。

  总经理胡政之特意赶到重庆,主持各项庆典。久卧病榻的总编辑张季鸾也显得精神奕奕,特意穿上新做的一身灰丝葛长袍褂,花白短发硬扎扎地竖在头顶,显得器宇格外轩昂。

  就在当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正式公布了“密苏里荣誉奖章”获奖名单,三个新闻机构以及四位新闻记者获奖,大公报是唯一获奖的外国媒体。中央社驻美特派员卢祺新受委托代为参加典礼并领奖。

  报道充实精粹 社评锋利勇敢

  密苏里新闻学院在颁奖词中说:“大公报对于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之报道,始终充实而精粹,其勇敢而锋利之社评影响于国内舆论者至巨。大公报自创办以来之奋斗史,已在中国新闻史上放一异彩,迄无可以颉顽者。”“密苏里荣誉奖章”被公认为新闻行业最具声望的国际奖项之一,获此世界性殊荣,中国报纸只此一家,也只此一次。

  那天上午,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异常忙碌,他通过美国广播公司向美国公众进行了题为《自由与正义胜利万岁!》的十分钟广播演讲,介绍了中国报界的情况,表达中国人民抗击敌寇、维护主权的坚强决心。“多数报人,不惧威胁,不受利诱,仍始终为自由与正义而奋斗。”他说,“这种精神,应当是中国报人的骄傲。”

  中午,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华校友会宴请大公报同仁以示祝贺,大家谈笑风生,十分热闹。下午四时,中国新闻学会和重庆各报联合会则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举行“庆祝大公报获得密苏里大学荣誉奖章”茶话会,中央党部会场用作民间集会,此乃首次。蒋介石代表贺耀祖、于右任、陈立夫及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主笔王芸生等三百余人出席,名士云集,盛况空前。

  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吴铁城提出,“此次荣誉非仅大公报之庆,实全国报人之庆,亦系中华民国之庆。”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也说:“大公报积多年努力,始得言重于世界。”当他讲到“这个开山的日子来了!”“中国报在世界上有了主动地位了!”全场掌声顿起,经久不息。

  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则代表本报全体同仁郑重致谢,谦称“密苏里奖章及今日各位演讲,皆对本报逾量赞扬,甚不敢当。”他向大会发出两个提议:一、电慰上海报人。二、电密苏里大学,促进中美报人之合作。他的发言及提议得到热烈响应,大家鼓掌通过。他再提议为上海等处殉国报人默哀一分钟。庆祝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傍晚六点多才宣布散会。

  荣誉属于全国之忠良军民

  事实上,在此前后,陈果夫、陈布雷、张治中等政要将领及各地新闻机构纷纷向大公报发来贺函贺电,赞扬该报昌言远响、扬我邦华。而大公报则始终荣辱不惊,通过发表《惭愧的荣誉》、《感谢与奋勉》等评论,表示“当今中国舆论界被友邦重视,是因为我们能宣扬正义,抵御强梁。这荣誉属于中国舆论界之全体,尤其属于全国之忠良军民各界。”又称,“现在我们国家正从事生死存亡的大战,惟有争取到最后的胜利,才是国家民族的真荣誉。此外过程中的一切浮誉,皆是虚荣。本报同人实为这荣誉而惭愧,也深愿为此惭愧而更黾勉努力!”

  当晚,在重庆李子坝大公报馆内,大公报全体同仁聚餐庆贺,尽兴而散。不久,“密苏里荣誉奖章”辗转从国外送回大公报社,张季鸾嘱将它摆放在经理部客厅中供同人瞻赏,但不几日便悄悄收了起来,丝毫没有张扬。

  可惜那一年,重庆的树木还未在秋风中凋零,1941年9月6日,季鸾先生却因肺结核病重去世了,他想去密苏里学院上半年学的愿望终未实现,就连抗战胜利也赶不及亲眼目睹。此在本报为塌天之祸事,在国家亦为巨大之损失,但他所带领的新记大公报在世界上争得地位、赢得荣誉,已经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光辉一页。

  恪尽言责 始得国际尊重

  图:一九三一年五月,大公报发行一万号,美国密苏里大学校长威廉博士寄来题为《光明来自东方》的贺信,在大公报上全文刊登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绍根教授指出,大公报能够一纸风行、传扬国际,成为首家且迄今唯一获得“密苏里奖章”的中国媒体,有其三大原因。

  首先,坚守爱国阵地,站在时代前沿。邓绍根认为,大公报自1902年6月17日创刊以来,始终洋溢着爱国热情,传播信息,主导舆论,臧否时事,月旦人物。而且为了共赴国难,大公报曾五次搬迁,舟车辗转,历尽艰险,实具有“异常之勇气、机智与魄力”。

  其次,专业水准高,影响力大。邓绍根指出,在风雨飘摇的国内外局势下,大公报坚持“文人论政”的传统,坚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文章报国,身体力行,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关注民族命运和国家兴亡,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因而受到社会的瞩目和尊重,得到读者的认同和欢迎。

  第三,恪尽言责,坚持抗战。抗战爆发后,大公报立即义无反顾地成为“百折不挠的主战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大公报抗战到底的态度始终十分坚决,言论中没有一个字对抗战的前景发生动摇,也没有在敌人统治下办过一天报。邓绍根认为,一家没有得到当局任何资助的民办报纸,能够坚定地毁报纾难,能够力扛抗战到底的舆论大旗不倒,十分难能可贵。

  他表示,作为当时中国新闻报刊的杰出代表,大公报获颁“密苏里荣誉奖章”,可谓实至名归,无愧于这份荣誉。

  非一社之庆 乃举国之光

  1941年,正值二战全面爆发,中国战区焦灼相持,可谓“世界动乱最烈、中国抗战至艰”之年。对于中国新闻事业,这同样是“最难经营的一年”。日军侵略,空袭不断,物资紧缺,条件简陋,不少爱国报人惨遭暗杀。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秘书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绍根教授认为,如果不在这特定历史背景下,或许不能透彻地理解何以“密苏里奖章”这份来自大洋彼岸的国际荣誉,会像一剂“强心针”似的给中国新闻界带来莫大的鼓舞,并进而成为个个与有荣焉、处处欢庆祝贺的盛会。

  邓绍根指出,这个“第一次”意义非同寻常。首先,这是对大公报及大公报人艰苦卓绝的工作态度、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无私无畏办报风格的最高褒奖。当时大公报派代表参加密苏里新闻学院举行的颁奖典礼,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报道,更加提升了大公报的国际地位。

  第二,这是对中国新闻界的褒奖。在这次颁奖和庆祝活动中,大公报并不专美,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更将这份荣誉归功于在上海等沦陷区进行抗战宣传而牺牲的先烈及其他新闻同仁,并建议大会发电慰问上海报界同业。此举增强了中国新闻界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抗战宣传的信心。

  第三,这是对中国抗战军民的褒奖。正如大公报社论《感谢与奋勉》中所言,“在这个不平常的年代,中国报得受国际的重视,可见我们国家地位的不平常。这地位怎样取得的?因为我们国家能抗战能为自由与正义而战之故。”国际社会舆论的支持,更加增强了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信心。

  第四,它增进了中美新闻交流和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密苏里新闻学院向大公报颁发“密苏里荣誉奖章”期间,胡政之通过美国广播向美国人民进行了十分钟演讲,这在中国新闻史上值得大书一笔。这不仅加深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新闻界和中国军民抗战的了解,而且争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邓绍根指出,大公报获得“密苏里荣誉奖章”,即便放在今天,依然有其现实启示意义。当前纸媒深处萧瑟寒冬,力求突围,仍应坚持内容为王,坚守底线,坚持品质,重视社会效益。“中国新闻史上有句名言: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邓绍根认为,报纸应该重视报格,才会受到社会的瞩目和尊重,得到读者的认同和欢迎,这一点,从大公报赢得国际奖项的荣光上可以得到印证。

  密苏里荣誉奖章

  “密苏里荣誉奖章”,全称“密苏里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自1930年设立后,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奖励持续做出卓越贡献和杰出成就的新闻机构及从业者,被认为是新闻行业最具声望的奖项之一。

  多家世界着名媒体曾先后获颁这一奖章,包括英国《泰晤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在东方,大公报获奖之前,只有《朝日新闻》、《日本广知报》和《印度时报》曾获此殊荣。

    台海动态

    国防部:搞“台独”就是死路一条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