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港澳台 > 台海动态 >

[专访]叶玉如:脑退化症有得医 新药或两年内临床测试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06-21

  【编者按】从香港到世界各地,脑退化症患者不断上升,三十四年后或突破一亿大关。如果可以医治,肯定是人类福音。难怪脑神经权威、着名的女科学家叶玉如找到病源并提出医治可能时,即有大批市民主动提出参与临床测试。《大公报》记者与这位港科院创院女院士作了深入访谈。

  图:叶玉如期望治疗脑退化症的新药两年内进行临床测试

        大公报记者唐晓明、吕少群

  脑退化症一直困扰人类,预计2050年全球脑退化症患者将达一亿。在这环境下,港科院创院女院士、顶尖脑神经科学女专家叶玉如积极研究治疗方法,近期她对治疗脑退化症中最常见的阿尔兹海默症有突破性发现,有关新药可望两年内进入临床阶段,她更表明其中一个临床测试点必须是香港。

  叶玉如是首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港产科学家,一直从事神经科学研究。自1993年由美国返港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以来,主力研究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方式,并在该领域屡有突破,“神经细胞之间进行沟通的地方,叫‘突触’,可以随外来的刺激而被改变,神经细胞互相沟通时,会令‘突触’出现变化。我们经过研究后,发现有方法可以改变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情况。”

  奇妙的小分子化合物

  循着这些研究基础,叶玉如及其研究团队发现抑制神经细胞沟通机制,和脑退化症中最常见的阿尔兹海默症有关系,“我们以小老鼠做测试,发现有脑退化迹象的小老鼠中,都异常抑制脑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怀疑因此令牠的记忆受损。研究团队在中药中找到一些小分子的化合物,可以抑制阻碍脑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的讯号通路,达到‘负负得正’的效果。”她指出,这个发现令人类开辟了新的方法研发对抗脑退化症的药物。

  叶玉如表示,今年研究团队发布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每个人体内都有一种蛋白IR33,在脑内起着和炎症有关的作用。它在脑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团队利用小老鼠进行模拟脑退化症的实验,以轻微电击等方式,了解蛋白IR33对脑退化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小老鼠的记忆和神经细胞同时转差,并出现脑退化症重要特徵“蛋白斑”,蛋白IR33亦随之降低。

  “当我们将小老鼠放入电击箱的时候,出现脑退化症重要特徵的老鼠,因没有触碰墙身被电击的记忆而随处走动,记忆功能正常的小老鼠却因有被电击的记忆而不动。我们当时假设蛋白IR33降低后,令它无法做到平时的工作,令小老鼠记性转差。后来我们将这个蛋白打进老鼠肚内,结果小老鼠的异常蛋白斑在两日内大幅减少,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能力逐渐恢复,在七日至十日内,牠的记性亦逐渐恢复,而‘突触’传递神经信息的功能亦因打了蛋白恢复。”她从中得到结论,蛋白IR33有恢复老鼠涉及记忆方面的功效,包括各种神经细胞的沟通、蛋白斑降低等。

  不少市民自荐协助研究

  问到有关成果(药物)何时可以推出市面,叶玉如强调,“由发现到市场应用,受不同因素影响,需要很长时间,例如小分子化合物和蛋白IR33,在动物实验都是呈非常正面的反应,但如果想做成药物,需要满足临床前测试条件,例如药物是否安全?注射后是否稳定?会否改变?会否被分解?或者反应会否未能传达到脑部?通过全部测试后,才能进入正式的临床测试。临床测试亦分三期,第一期聚焦安全问题,第二、三期才讲效用,全部通过才可考虑注册。”她说,药厂很多时做药物研发,都是在临床测试期间放弃生产,一般都是失败多于成功,出现问题就不能推出市面。她强调,如有病人使用后出现问题,就绝不能继续使用,必须符合严格的要求。

  返港前曾任职美国一间药厂的叶玉如表示,其研究结果一公布,随即吸引不少市民查询,打电话的,发电邮的都有,都希望尽快将药物推出市面,甚至主动自荐成为“白老鼠”协助研究。“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转移至科技大学成立的一间公司继续发展,我向该公司指明临床测试香港必须是其中一个中心,希望有助香港科研行业的发展。”她期望两年左右可进入临床阶段,预计第一期需要二十至三十名病患者临床测试,她期望尽快将成果作广泛应用。

  社会鼓励创科理科生有前景

图:叶玉如为香港培养了不少优秀的科研人才/受访者提供图片

  兴趣之馀仍需考虑生活,过去香港鼓励从商,理科往往被标签为“无饭开”的科目之一。叶玉如指出,科研可以带动经济,只要让学生看到前景,自然吸引他们报读理科。

  她说,成为科技园董事局成员后,对香港的科研配套有更多的观察。她认为香港的科研配套已逐步建立,两、三年前更趋于成熟。“现在政府除了成立创新及科技局,在科研上亦增加投放资源,香港科学园又吸引了更多初创公司在港发展及活动,同时吸引成熟的公司到港,大学在这方面都支持及作出配合,培养很多科研毕业生。整体而言,香港科研的大环境发展良好,极具活力。”她形容,现在是投身科研的最好时机,未来五至十年更将是香港科研发展好机会。

  叶玉如强调,希望大众明白,科研是带动经济的重要元素,如果现在香港社会有能力在科研发展做得更好,就好应该把握机会,最重要是各方面好好合作,不可以自己闭门造车,要连结不同的机构合作。当社会让学生感受到有前景,自然会更有兴趣投身科研工作。

  热爱科研愈忙愈开心

  “你觉得有什么对推广科普有帮助的方法,尽管话我知。”“讲自己的研究是最兴奋的事。”从与叶玉如的访谈中,记者真切感受到,她非常热爱科研工作,谈到她的科研成果更停不下来,过去香港很少本地女性从事科研工作,问到当初为何有此选择,她表示全因中学老师教导有方,令她立志在科学领域做出成绩。

  叶玉如小学和中学都就读于天主教嘉诺撒圣玛利书院,是罗范椒芬的师妹,圣玛利书院给予她很多重要的童年回忆,“中学时的科学老师教得很好,令我非常喜欢科学,在大学时期亦因而选读化学和生物,其后对药物研发有兴趣,再到外国读化学,结果慢慢就朝科学方面发展。”

  叶玉如每年很少放假。她笑言每年学校假期都像被“充公”,“在科大工作23年来,每年放假大约两星期。圣诞节会放一个星期陪伴回港的小朋友,暑假亦会预留一个星期陪伴丈夫。”

  她说,科大为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科研环境,每日虽然都很忙碌,但非常开心充实,因为知道可以做很多她喜欢的科研工作。

  谈到本地女性较少从事科研工作,叶玉如直言,香港的女教授偏少,认为这和整个大环境有关。“我的学生曾经表示,投放大量时间和心机在科研学习上,但在本港却难以找到工作,我觉得这是最大的问题。他们家人亦可能觉得读其他科目会较容易找到工作,所以不是太愿意子女修读生化学科。”

  科普教育从老师做起

  香港特区政府去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又大力鼓励香港科研发展。教育局今年向每所小学拨款港币十万元以推动科普教育(STEM),为香港培训本地科研人才。叶玉如认为香港目前是发展科研的好时机,在推动科普教育要由老师做起,再为学界提供新技术,吸引青年踏足科研领域。

  “始终学生都是由老师教,我们为学生举办一日工作坊,其作用只是影响一日,但中学老师却是每天对着学生,每天影响学生的知识和价值观,我认为社会应该多做一些老师的培育工作。”叶玉如构思,可以在大学安排一些暑期培训课程,提供最新的科研训练和建议给中学老师,让他们可以追上现今的科研技术。

  叶玉如认为,让学界更早接触新技术,可以吸引学生投身科研工作。“近年科研发展进步神速,我们科大的实验室每年都会派学生去外国不同的实验室学习,去年十一月美国开神经科学年会中,我看到一项新技术,利用仪器植入老鼠脑部,当老鼠进行任何活动时,可以读到牠的脑神经活动。我们除了即时决定购买及安装设置,更想办法缩短学习时间,例如派学生到使用该仪器的院校,学习了三个星期。大约两星期前(今年六月初)同学说已经可以使用。”

  仪器公司也说叶玉如她们厉害,因为其他实验室通常需要一年时间了解仪器运作,但叶的团队只需半年便可投入应用。叶玉如说,“如果常常用旧有技术,可以做的有限,很多科学上的问题要用新技术才可解决,这方面希望交给中学老师,在中学环境向学生传递新的知识,会更加吸引到学生踏入科研领域。”

  叶玉如简历

  研究领域:

  分子神经科学家。加入科大后,一直从事神经细胞沟通机制的研究

  科大简历:

  1993年出任科大助理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获擢升为讲座教授,2011年起出任理学院院长,2016年11月升任副校长

  学术荣誉: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港科院创院院士。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法国政府“国家荣誉骑士勋章”

  学术公职:

  科大“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办主任,美国神经科学学会首位外籍理事会成员,Journal of Neuroscience资深编辑,政府创新及科技咨询委员会成员,香港科技园、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及研究资助局董事局成员

大公报6月21日A6版

    台海动态

    国防部:搞“台独”就是死路一条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