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30+》概念性空间框架(点击查看高清图)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据大公网10月28日讯 (记者 曾敏捷)政府展开为期六个月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咨询,建议为应对长远发展所缺的逾1200公顷用地,重点发展东大屿都会及新界北两大策略增长区,预计可提供共1720公顷可发展土地,满足房屋、经济发展等需要,打造香港成为宜居、具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国际都会。
《香港2030+》咨询旨在更新全港发展策略,制定2030年以后的发展指引。发展局局长陈茂波昨日在记者会上表示,《香港2030+》的愿景是令香港成为宜居、具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城市,主要建议包括三大规划元素:提升香港作为高密度城市的宜居度、迎接新经济挑战和创造容量达至可持续发展。
长远欠逾1200公顷地
咨询报告引述政府统计处推算,本港人口将持续增长,在2043年到达822万顶峰,而本港长远需要4800公顷新增发展土地,扣除现时已落实发展的3600公顷,尚欠逾1200公顷用地,包括200公顷建屋用地、300公顷经济发展用地,以及700公顷政府、机构或社区(GIC用地)及其他用地。
为解决用地短缺,政府建议发展东大屿都会及新界北两个策略增长区,合共提供约1720公顷可发展土地,最多可容纳105万人口。其中东大屿都会发展面积达1000公顷,包括在香港中部水域填海700公顷,连繫港岛及大屿山,开拓新的商业核心区,并善用梅窝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预计可容纳40至70万人,创造约20万个就业职位。
粉岭高球场未纳建议
至于新界北增长区,当局建议透过规划发展棕地和荒置农田,范围包括新田/落马洲、文锦渡物流走廊和香园围一带,当中包括过去被剔出新界东北发展的坪輋/打鼓岭,整个新界北发展区达720公顷,可容纳25.5万或35万人口,提供21.5万职位。新界北发展建议未纳入粉岭高尔夫球场,陈茂波解释,民政事务局正就全港私人游乐场用地进行检讨,发展局要视乎结果再跟进,现时新界北只属初步规划。
创造逾40万就业职位
规划署署长凌嘉勤指出,《香港2030+》的概念性空间框架,包括一个都会商业核心圈、两个策略增长区、三条主要发展轴心,同时保育本港的天然资源和提升宜居度。其中发展两个策略增长区不仅有助增加土地供应,同时可在市区核心以外创造逾40万个就业职位,有助改善现时居所与职位地点分布失衡的情况,减少跨区工作的人口及造成的交通等问题,例如日后新界区人口比例会由41%升至55%,职位比例亦会由24%升至38%。
《香港2030+》咨询亦提出“三条发展轴心”概念,包括连接北大屿山、洪水桥、屯门和元朗南的西部经济走廊,连接将军澳、古洞北、落马洲河套区、莲塘/香园围口岸的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以及涵盖六个过境通道、适合发展仓储、科研、物流等的北部经济带。报告又建议透过提升人均休憩用地及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规划标准,改善生活空间,包括将人均休憩用地面积由现时不少于两平方米增至不少于2.5平方米,政府、机构或社区用地则调高至每人3.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