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与负责接待工作的陈开枝握手交谈/受访者供图
大公网2月17日讯 (记者 李望贤 卢静怡 深圳报道)矗立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的邓小平铜像,俯瞰深港风雨变化。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20年后,思想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走向。不少深港专家指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确保了香港的稳定繁荣,也促成了深圳的快速崛起。随着两地合作进入“3.0阶段”,当前缅怀邓公更具现实意义,两地宜进一步改革创新,共建大湾区参与国际竞争。
每逢2月19日,总有很多市民前往深圳莲花山给小平铜像献花,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永远怀念之情。在今年纪念邓公逝世20周年这一特殊节点,再次审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学习领会邓公的改革智慧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优势转变 合作模式也要变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研究主任方舟认为,“一国两制”在港澳落实,整体非常成功,甚至大大超出了上世纪80年代许多人的预期。实际上,“一国两制”不仅确保政治上国家安全,也有经济层面的意义。回归20年,香港能够从一个区域中心发展到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正是因为背靠了祖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
但香港回归20年来客观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香港与内地尤其是广东省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发生转变。两地不仅是货物交流,人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对香港形成很大挑战。比如自由行引发的问题,需要香港转变思想,积极地规划,扩大容量,解决问题。“如果有矛盾就自我封闭,香港绝对是死路一条”。
冀大桥高铁尽早通行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确保了香港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如今,深港两地发展日新月异,缅怀邓公,具有新的含义,那就是如何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郭万达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深港两地合作为“前店后厂”的模式,可称之为1.0阶段,之后两地进行产业分工合作,为2.0阶段,当前两地科技创新合作,应当称之为3.0阶段,香港在金融、法治等方面的优势,可以跟深圳制造创新能力结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竞争。
在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看来,随着深港经济发展,优势出现转换,两地合作转向服务业合作为主,合作的模式仍然需要探讨。他指出,深港合作仅仅局限于深港两个城市已经不够,需要放大到大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明确写入国家规划,为深港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打造大湾区首先需要在基础设施方面打通,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重要跨境基础设施将成为湾区交通骨架,希望能够尽早通行。
小渔村如今成为花园式住宅区 大公报记者 李望贤摄
【邓公一语 渔民村里起高楼】
位于深圳边境的罗湖渔民村,在上世纪80年代靠着改革开放成为内地最早的“万元户村”。1984年1月,渔民村迎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在视察中鼓励说“基本政策不会变,变只会越变越好。”一句话让渔民们更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
当年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一河之隔的这个偏僻小渔村占尽了天时地利。渔民村利用其地理优势和特区政策,开展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办起了来料加工厂。上世纪80年代初,全村33户家家成了“万元户”,整齐划一的别墅小洋房拔地而起。渔民村村民吴颂球回忆,当时刚刚开始流行的三大件─电饭煲、电冰箱、电视机家家户户都有。
如今,渔民村的小区实现了智能化社区管理,常举办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当上了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的吴颂球说,渔民村开始探索经济转型升级,包括与外商合资办企,在新疆建戈宝麻保护开发区等。
面积仅0.25平方公里的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社区,可以说是深圳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浓缩样本。村民感慨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今日的渔民村和幸福生活。
吴颂球介绍邓小平访渔民村的情景 大公报记者 李望贤摄
【港商:改革开放是重大机遇】
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也开启了“一国两制”之路。他主导下的巨大变革亦催生了扎根内地发家致富的一代“港商”。港资企业港昌鞋业(集团)董事总经理张炜杰在内地设厂超过20年,他坦言,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八十年代初,香港经历了经济起飞,正处于产业调整阶段,内地就张开怀抱鼓励北上投资,造就了一轮工业北移的潮流。”张炜杰笑言,如果没有到内地投资设厂,可能仍留守香港做“转买转卖”的生意,而非现在拥有两家产品销全球的鞋厂老板。
东莞康年制帽董事总经理王湛华的父亲,1979年就一马当先到东莞投资设厂。王湛华说,三十多年跟随父亲到内地经商,可以明显感受到内地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也越来越宽,政府服务水平也在提升。
“内地除了给港商一个投资生产的空间,同时也带来庞大的内销市场。”面临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张炜杰逆势开发内销市场,创立自主品牌打开了一条路。张炜杰说,他十分敬重邓小平,希望国家可以继续保持改革开放步伐,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