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011年两岸开放大陆学生入岛深造,有助于两岸青年人加强沟通和彼此了解。图为2014年两岸学生在高雄六合夜市举办谢师宴\资料图片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net)据大公报讯 (记者 黄宝仪 苏榕蓉)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六年前作为首批陆生赴台求学的张梦楠,想起当年在台湾找回丢失在巴士上的照相机,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无独有偶,在台湾高校读了六年的袁中杰曾在岛内数次丢失钱包,但每次都能找回。在台湾难得的求学经歷使张梦楠和袁中杰不仅学有所成,也感受到台湾淳朴的风土人情,更与岛内年轻人结下深厚友谊。两岸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彼此加强了解和信任,有助减少误解和消除偏见。大陆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放台生申读大陆高校,但台湾方面直至2011年才开放陆生入岛求学,由此开启两岸教育双向交流的大潮。
如果不是恰好遇上首次两岸联合相互招收本科生的机会,张梦楠可能已经放弃自己最爱的设计专业。2011年就读于广州市第七中学高中的张梦楠虽然热爱设计,但因只是普通的高考生,没有参加艺考,只能选择普通高等院校,而内地普通院校大多没有设置太多艺术类专业。
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高考分数公布前,张梦楠打开招生网,竟然看到了台湾高校招生的信息。张梦楠早就知道台湾的创意专业很有名气,也知道台湾对原创设计非常尊重。台湾的大学招生,为张梦楠带来了意外惊喜。当年是台湾高校第一次跨海招生,录取分数与大陆一本(一本、二本、三本是指本科录取招录批次)分数相差无几。这为上了一本线的张梦楠提供了多一个选择。然而,张梦楠的选择引发了一场“家庭纷争”:开明的父母支持女儿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但上了年纪的祖辈因从未去过台湾,对这个曾与祖国大陆分隔近四十年的岛屿充满了疑虑。最后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张梦楠如愿以偿。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张梦楠之前从未去过台湾,对当地情况一知半解,但颇具冒险精神的她义无反顾地翻开了人生中重要的篇章。直到今天,这也是张梦楠非常珍惜的一段温馨而难忘的经歷。与张梦楠同样具有无畏精神的袁中杰当年也说服父母,让他跨海入岛求学。在那时,同龄人鲜少报读属于“冷门”的台湾高校,张梦楠和袁中杰怀着既兴奋激动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赴台求学之路,成为台湾铭传大学首次招收的88名陆生中的其中两名本科生。
也许是语言文字相通,也许是生活习惯相似,第一次踏上台湾的土地,张梦楠并没有遇到太多问题。在她看来,台湾的大学比大陆的小一些,但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商品设计系的老师都是从海外留学回来任教;台湾的学生真诚热情,而且注重劳逸结合,学习效率很高。袁中杰也觉得台湾高校的老师非常敬业。他读研究生时,老师每周都会预留两次见面时间,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风雨不改。
大陆有麦当劳吗?
作为首批入岛的陆生,张梦楠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台湾同学的关注。让张梦楠啼笑皆非的是,台湾的同学问“你们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你们怎么会用iPhone?”袁中杰也被台湾的同学问“大陆有麦当劳吗?”、“家里有洗衣机、电视机吗?”、“你们也用手机,家里有电吗?”。
张梦楠说,那时两岸信息流通可能还不够顺畅,加之媒体的误导、父母观念的影响,让很多台湾学生对大陆生活水平依然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印象。实际上,当时入岛的陆生大多生活在大陆一线城市,家庭环境不差,思想也相对开放。面对遭台湾同龄人误解,张梦楠哭笑不得。
最短时间学会繁体字
两岸虽然都说普通话,但张梦楠在台湾学习时仍遇到一些问题。大陆使用简体字、用汉语拼音,台湾则用繁体字和注音。虽然有一些台湾老师会特别照顾,允许陆生写简体字,但是如果老师遇到不认识的简体字,就会直接影响分数,因此用最短的时间看懂并学会写繁体字,成了每个入岛陆生必须攻克的难关。张梦楠说,还好自己是广东学生,毗邻港澳,经常看繁体字,学起来相对轻松一些。
现在回想起来,张梦楠觉得在台湾的四年学习对自己帮助很大。大陆的美术院校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而台湾的课程设计更加关注动手能力。例如,大四的时候,一年没有课程安排,也不安排企业实习,而是学生需要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业製造流程,完成毕业作品的设计製造。张梦楠的毕业作品是景观设计,以幼童公园为主题,从想法、製作、工厂、打磨等,全程都自己解决,进一步提高了实操能力。也因如此,让张梦楠一毕业回到大陆就得到了很多工作机会。
张梦楠和袁中杰选择到台湾读书,不仅是为了学有所成,更是为了好好体验一下这个曾与大陆分隔数十年的中国第一大岛的风土人情。张梦楠说,台湾民众有礼貌、热情。她初到台湾时分不清东南西北,经常需要问路,每次都有热情的台湾人说“我带你去”。第一次听到时,张梦楠吓了一跳,后来才发现,台湾人就是单纯地想帮助别人,让她感到很温暖。袁中杰也有同感。他说,台湾虽没有想像中的繁华和发达,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很高,社会安定安全。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袁中杰在台湾生活了六年,他深深感受到这里的人始终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坚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里生活简单而舒服。
不敢看病 “三限六不”困扰学子
2011年台湾方面虽然开放陆生入岛读书,但又制定了“三限六不”:限制陆生福利,包括不提供奖学金、不得在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不开放报考证照等。最为人诟病的是,不允许陆生加入当地健保,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些限制不仅使陆生有低人一等的被歧视感,也给陆生在台生活学习造成极大的不便。
张梦楠说,念大一时,有一个陆生打篮球的时候不小心骨折,由于没有医疗补助,最后看病花了几万元人民币,“很夸张”。袁中杰也表示,那时刚到台湾,生病了,也不知道找哪家医院和医生,还要面对高额的医疗费。幸好后来岛内有了专门为陆生而设的商业保险,一个学期缴纳2500新台币,每次看病就有最高1000新台币的补贴。
袁中杰还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手机 卡。当时,台湾只给当地人、侨生和外国人办理手机卡,陆生哪一项都不沾边,开始时只能办理没有月租且通信费用很高的临时卡,而且还不能上网。这些问题反映上去后,才陆续得到解决。
子承父业 台生京穗学医福州悬壶
大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开放台湾学生到大陆读书。1999年20岁的台北年轻人林隽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中医学专业。他说,“那时台湾设有中医学专业的高校非常少,而且当年台湾承认大陆医学专业学歷,结果才念了两年,岛内调整政策,不再承认大陆医学学歷,部分台湾同学因此放弃中医学业,但我还是坚持到毕业才回台。”林隽明知毕业后无法回台行医,但仍不放弃在北京的学业,主要是因为父亲是中医的缘故。他早在念高中时就已立志继承父亲衣钵。
由于无法在台湾行医,从北京毕业回台后的林隽只能在父亲的中医诊所里从事除了看诊、开药之外的一切琐事。林隽最后选择了重返大陆寻求机会。2008年他报读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脱产研究生。“我们20多个台湾同学单独一个班,当时我广州、台北两边跑。”林隽说,不少师兄弟都想去美国、加拿大等地行医,但他已有在大陆学习生活的8年经验,所以于2012年选择到祖籍地福州工作。地缘亲近加上熟悉的文化背景,让林隽很快融入“有福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