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港澳台 > 台海动态 >

【两岸交流三十年·人物】记对台工作者赵有奇:为伟大事业贡献绵

来源: 中国台湾网 发布时间:2017-12-22

 【题记】今年是海峡两岸同胞打破隔绝状态开启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缓和、改善与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见证了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也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过去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亲历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以及关心和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海内外同胞,他们中的有些人仍在续写“两岸一家亲”的同胞亲情。

  

  赵有奇。(中国台湾网 韩静 摄)

  我们一生可能要做很多事情,当年华老去时再回头看,我们若曾经为一件伟大的事业贡献过力量,我们就不会觉得虚度此生了!——赵有奇 

  中国台湾网12月21日西安讯 (记者 韩静)如果你坐在一旁听陕西省台办原副主任赵有奇的人生经历,你一定会被他“视工作为生命之动力,做争取人心的工作,做台湾人民工作”的这种“认真与完美”工作精神所感动。

  面对采访,赵有奇颇有歉意地向记者说,“作业”没做完,因为头脑有时会“短路”,有些事情可能表述得不太清楚。实际上,据陕西省台办干部的描述,他是一个要求自己把任何工作都做到“精致”的人,为了此次采访,头一天晚上认真准备到11点多。

  过去四十多年,是中国从积贫积弱状态逐步迈入“富起来”、“强起来”的一段伟大历程。赵有奇整个职业生涯与这一历程“巧妙”地吻合起来了。从1971年参加工作,到2013年退休,赵有奇先后在农村公社、工厂、共青团长安县委、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台办等单位服务过。他说,原国台办主任陈云林2007年在陕西视察时与他们一起勉励:处于这样一个盛世,能够有机会把我们全部的精力和祖国统一大业联系起来,是一生的光荣。

  从青年工作到对台工作——这是我们一生的光荣

  1965年小学毕业,初中上了一年,就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辍学下乡。对此,赵有奇说,现在退休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这可能跟学历有关。

  在1999年到陕西省台办之前,赵有奇先后在农村公社、化肥厂、团县委、团省委工作过近30年。这些工作,让他一步步学到新的知识,积累了工作经验,树立起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让他在后来的对台工作中受益匪浅。“长期与基层群众、青年打交道,不仅让我心态年轻,更是始终使我保持着旺盛精力,对工作充满激情。而且,‘共青团大学校’的经历,让我养成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养成了联系群众的思考和实践习惯,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合作配合能力、宣传鼓动能力,这对我从事的对台工作有很大帮助。”

  他说,青年是群众中的特殊群体,台湾同胞也是群众中的特殊群体,在为这些特殊群体服务的工作上,有一些共通性的。最主要的,在待人时要谦恭虚心、诚恳、平和,在处事时要知难而进、坚持、坚毅。

  如今回忆起来,他认为,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退休以后,年轻的心态,为人处事的作风、方式,让人终生受益,“我今年64岁,但我从来没认为自己老了。”

  对于在陕西省台办的这段工作经历,赵有奇这样说:“处于这样一个盛世,能够有机会把全部精力与祖国统一大业联系起来,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赵有奇颇感欣慰地表示,我们一生可能要做很多事情,当你年华老去时再回头看,我们若曾经为一件伟大的事业贡献过力量,我们就不会觉得虚度此生了!

  

  赵有奇。(中国台湾网 扶海涛 摄)

  从佛教到“陕西村”打响两岸文化交流“第一牌”

  读中国近现代历史,我们清楚,台湾在遭受日本殖民统治50年之后,回归祖国;但由于内战,几年后,海峡两岸又被迫隔离。1987年,两岸开放交流,人员往来日益频密,两岸各领域各层面的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有奇到陕西省台办任职后的八九年时间,由于台湾执政当局不愿公开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尤其是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事务性谈判协商处于停滞状态,两岸民间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与福建、上海、江苏、广东等对台工作大省相比,陕西省除了在教育科技方面占有优势,在“历史文化”方面优势更为凸显。“南方的秀才、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如何打好这张牌,成为陕西省对台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赵有奇回忆,在陕西省台办服务的14年,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三件事是“佛指舍利赴台供奉”、“连战率团来陕交流”、“台湾陕西周”。

  第一件事是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供奉,“三通未通,佛教先通”。从1990年代开始,台湾方面的宗教界就希望能够邀请陕西省法门寺的佛指舍利赴台供奉。历经重重困难,2002年2月23日至3月31日,法门寺佛指舍利于终于赴台供奉瞻礼37天,受到台湾逾400万信众顶礼膜拜。“我有幸参加了在陕的恭送、迎归活动,并作为大陆护送团成员恭送佛指舍利赴台7天。”赵有奇说,当时两岸尚未通航,为便宜行事,佛指舍利往返台湾的专机,在中转香港时,全机原封不动,只在更换航班号码后立即起飞,“一机到底,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我把这个叫作‘三通未通,佛教先通’。”

  令赵有奇更为意外的是,台湾宗教界原本山头、门派林立,相互间并不往来,但在这次佛指舍利赴台供奉后,他们便大多串联了起来,“这算是我们意外的功德吧!”

  台湾佛教界一致认为,佛指舍利赴台供奉,是台湾佛教界数十年来规模最大、最有秩序的宗教盛会。台湾11万义工参加接待、组织、服务工作,“是两岸人民最亲切、最自然、最和气的交流”。

  第二件事是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陕西之行。赵有奇说,2005年4月30日至5月1日,连战在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谈后,率团到陕西访问。

  连战,福建漳州籍,1936年出生于陕西,1944年因父亲工作调动赴重庆。连战在西安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加之祖母坟冢所在,他与这里的渊源纽带早已系下了。时隔61年,连战重返故地。

  在陕西省台办供职的赵有奇,负责记者采访接待工作。他说,海峡两岸以及外国媒体的报道,不仅呈现了连战访问团在陕的活动情况,也反映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省各方面的巨大变化,让陕西和西安在台湾以及全世界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地区,让秦始皇、兵马俑、汉唐盛世的历史符号变得更为具象了。在陕西省内,特别是在西安,老百姓们人人关注连战访问团行程、争相了解连家在西安早年生活情况的“连战热”和“台湾热”。在台湾,通过台湾媒体的充分报道,让更多人对陕西满怀憧憬。后来几年,台湾同胞掀起了赴陕旅游观光热潮和考察投资热潮,或许与此颇有关系。

  访问时间虽短,访问团所到地方有限,但是陕西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风土人情、民众的热情好客,使他们震惊。访问团当时表示,根本没有想到陕西建设的这么好、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么好、民众这么热情。

  第三件事是时任陕西省省长赵正永率团赴台开展“台湾陕西周”,赵有奇负责总体方案的制定实施和各项活动的衔接、协调工作。他介绍说,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源远流长,不仅有大陆沿海地区民众迁居台湾,内陆地区也有不少人在台湾留下痕迹,从台湾的“陕西村”便可知一二。

  赵正永省长2010年9月赴台参加“陕西周”活动期间,相关主题活动很多,但“陕西村”之行让人印象深刻。赵有奇回忆,9月17日上午,台湾的陕西村聚集了近2000村民和陕西籍台湾同胞,翘首以盼来自家乡的“父母官”。赵正永省长一行在“陕西村”的乌面将军庙祭拜了马信将军(郑成功的部将,协助郑氏收复台湾,后阵亡),赠送了“光耀两岸”牌匾和十余件文物复制品。当日中午,赵正永一行与“陕西村”乡亲一起共进午餐,“老乡见老乡,心里喜洋洋”的真情告白使得许多乡亲为之动容。

  赵有奇还记得“陕西村”村长林栋梁当时说到,“我们的祖先都是从陕西来的,陕西省和陕西村都是一家人,村民们早都等待着要看看老家人。”

  赵有奇认为,这一次的“陕西周”主打了文化牌,充分展示了陕西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黄帝与中华传统文化之发展研讨会,使陕台各界共同认识到黄帝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仿唐乐舞《大唐赋》在台北隆重上演,带给了台湾观众强烈的视觉和心灵震撼;西安碑林博物馆赠送给中台禅寺博物馆1200余幅石刻拓片,使更多的台湾同胞对进一步增强两岸同宗同文、血浓于水的情感与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赵有奇。(中国台湾网 韩静 摄)

  从退休到不休 赵有奇感叹人生学无止尽

  赵有奇2013年退休后写过一篇文字,他在其中谈到:“记得我刚到台办时,作为对台工作新兵,机关老同志就告诫我,对台工作政策性强,没有一年时间进入不了角色。事实何止如此,每当回想十四年多的对台工作经历,深感对台工作学无止境,尽管我一直不断涉猎与对台工作有关的各类知识,尽管我始终把每项工作都当作学习和积累人生经验的过程,当作提高能力增长见识的机会,但不可能穷尽所有对台工作。直到退休,不懂不会的东西仍然很多,留下了不少遗憾。”

  他说,十四年的对台工作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对台工作岗位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退休之后,他依然关注对台工作信息。

  退休后几年间,有朋友邀请他担任某协会会长,还有朋友想“高薪”聘用他,但都被谢绝了,“我的性格是把工作看得比个人、比家庭还重,但实在因为身体不好的原因,不敢接手啦。”

  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赵有奇还是应陕西省台办需要、应一些朋友的邀请,会时不时打一些“短工”,也会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写一些文章供他人参考,还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2015年,赵有奇向台湾统派参访团队讲过一次“大陆对台方针政策和主张”,“这是我第一次面对面向台湾同胞讲授我们的对台方针政策。”

  赵有奇说,现在,他想继续梳理一下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整理一下曾经发表过的文字,分阶段写一点回忆资料。如果这些东西,能对我们今天的对台工作哪怕产生那么一点点的助益,赵有奇都会是心怀满意的。

  五十多年前,赵有奇初中只读了一年就被迫辍学下乡,这是时代对个人的影响;十四年多的对台工作,让他满怀感激,让他自感能为伟大事业贡献绵力而自豪,这也是时代赋予个人的。赵有奇说,他报读了老年大学,希望继续为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余热,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完)

    台海动态

    国防部:搞“台独”就是死路一条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