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社会福利署举行“二○一九年寄养家庭服务奖颁奖典礼”,其中姚氏夫妇(右二人)获颁“长期服务银奖”,黎氏夫妇(左二人)获颁“非凡贡献奖”\大公报记者黄洋港摄
寄人篱下,一样能得到父母爱。黎氏一家五口,成员包括黎生黎太、一对成年子女及一名寄养“小儿子”。2013年,当这名发育迟缓的小儿子来到黎家,一家两代四个大人同心协力,付出耐性教识他咀嚼进食和讲话,黎生忆述听到小儿子叫第一声“爸爸”时,他和太太感动到落泪。
大公报记者谢莹莹\&
家庭温暖感动亲生母
“小儿子”今年已八岁了。说起领养初衷,黎太直言是因为“有挑战性”,“冇谂过一个人会唔识食嘢”。当小儿子23个月大时,被评为发育迟缓,无法咀嚼,黎太为能填饱孩子的肚子,将食物逐样搅拌或剪至颗粒状,慢慢餵食,更全家总动员向“小儿子”示範如何咬食。四个月后,小儿子不但学会咀嚼,更反过来提醒黎生:“爸爸,呢个係肉肉嚟㗎,要咬㗎。”夫妇听到,开心到流泪。
黎生说,22岁的儿子在照顾“细佬”的过程中,为人处世变得更成熟,“做嘢更有条理”。家中五口相互帮助,家庭更有向心力,“个厅都多咗人气。”寄养家庭的温暖,就连小儿子的生母也受到激励,成功戒掉30年毒瘾。
另一对姚氏夫妇均已退休,自2001年至今,共照顾过70名寄养儿童。姚生说,最深刻的个案是一名来自单亲家庭、有“公主病”的中非女童,她的生母患有抑鬱症,一旦生母所做的不合心意,女童竟要生母鞠躬一百下;另外她全学年上不足一个月课,ABC都不懂,1至10亦不识得数,“连冲厕都唔识”。
将心比心教好“小公主”
但姚氏夫妇并无嫌弃,对女童採取说理式教育,以身作则教她学会说“唔该、多谢”。女童做错事,要她鞠躬道歉,让她体验当中滋味,学会将心比心。此外,两人又每日上网播英文歌及讲故事,教女童英文。最终成功治愈女童的“公主病”,英文默写更由零分,成绩猛进至全班第一。两老欣慰说:“见到佢有呢个成绩,几辛苦都值得!”
社会福利署昨日举行“2019年寄养家庭服务奖颁奖典礼”,有380个寄养家庭获奖,姚氏夫妇获颁“长期服务银奖”,黎氏夫妇则获颁“非凡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