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三号”已完成12种成像模式测试。图为长四丙火箭10日搭载该衞星升空 资料图片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据大公网北京8月26日讯 (记者 刘凝哲) 中国首颗高分辨率微波遥感衞星“高分三号”获取的首批影像图,25日在北京正式发佈。国家国防科工局公佈包括北京首都机场、福建厦门、天津港、洪泽湖、黄海海域等衞星影像,涵盖聚束、条带、扫描、全极化等“高分三号”载荷典型成像模式图像,反映出不同成像模式下地貌影像特点及海洋环境监测等情况,中国初步建立全天候观测体系。专家指出,“高分三号”获得的影像图十分清晰,层次分明,资讯丰富,微波反射特徵明显。
“高分三号”创下中国衞星的多项纪录,它是中国首颗设计寿命长达8年的低轨遥感衞星,可全天候、全天时监视监测全球海洋和陆地资源。无论白天黑夜,“高分三号”都可以风雨无阻的随时对地监测,有“太空神探”之称。作为高分系列衞星唯一的微波雷达衞星,“高分三号”毋须藉助光线,就直接用微波为地球拍照“体检”。特别在气候多变的海域,“高分三号”对海岛礁的监测是其他衞星无法比拟的。在突发地质灾害中,“高分三号”还可以迅速反应,在抢险救灾中大显身手。
“高分三号”8月10日成功发射后,经衞星姿态稳定及状态建立,于15日首次开机成像并下传数据,目前已完成全部12种成像模式等测试工作。“高分三号”入轨以来,表现非常优秀,状态稳定,形成的图像质量非常好,达到工程的预期目标。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高分三号”对国家东部南部西部不同的地物特点进行成像,图像质量非常清晰,体现了可全天时、全天候成像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
将优化定标及图像质量
截至24日,“高分三号”已获取并处理数据2.15TB,生产2级标准产品426景。未来,该衞星将开展图像辐射定标、几何定标及图像质量提升等优化,数据处理能力和任务规划能力等地面系统测试工作。工程计划在2016年12月完成地面系统测试,随后转入应用测试与评价工作。应用测试期间,“高分三号”主要用户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及其他用户部门和有关区域,将利用“高分三号”获取的数据,开展衞星图像质量和应用评价。
田玉龙表示,随着“高分三号”的升空并获得理想数据,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已初步建立。从分辨率、谱段、观测区域这三个维度来看,高分衞星星座已基本形成。他认为,高分系列衞星的成功发射并运行,为中国建设中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和物质基础。
图:25日,国防科工局在北京公佈“高分三号”获取的首批影像图 大公报记者刘凝哲摄
“高分三号”是可全天候、全天时进行监测的遥感衞星,甚至在严重雾霾等极端天气,这颗“天眼”也能随时“详察”海洋和陆地。国家衞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高分专项应用系统副总师蒋兴伟表示,“高分三号”首批公佈的图像包括黄海海域,其中还可以看到海洋的内波。通过观察发生在海面以下的内波,“高分三号”可以对水下舰船活动进行监测。
在已初具规模的中国高分专项中,“高分三号”是唯一微波遥感衞星。与其他已升空或在研中的高分系列光学衞星相比,“高分三号”获取的数据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光学衞星好比挂在太空中的数位相机,就像人的眼睛一样看地球,微波遥感衞星数据不是普通影像的概念。比如説,一位女士感觉到有位男士在看她,虽然看不到但能感觉到,这种感觉就像是雷达的作用,而高分三号则能把这种感觉变成影像”。中国资源衞星应用中心主任徐文风趣幽默的解释説。
谈及高分三号的应用,蒋兴伟表示,除可应用于减灾、水利、气象等方面,衞星对于海洋的监测非常关键。SAR衞星可以监测海面下的内波,从而对水下舰船活动进行监控。中国渤海地区冬季常常出现海冰,影响渤海海上油气田的工作,高分三号可以密切监测海冰的形成和发展,及时提出环境预警。此外,包括海上出现的绿潮,海面溢油等情况,高分三号都可以进行密切监测,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带来全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