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觉
今年8月12日的天津港爆炸事件中,1.7万多户居民的房屋受损,但其中为房屋购买商业保险的家庭少之又少。而在发达国家,居民房屋意外受损后的经济补偿主要来自商业保险赔付。国内居民为什么疏远房屋保险呢?除了灾后补偿,房屋保险在安全管理方面如何发挥作用?我们该如何构建一个经济实惠的居民房屋保险保障体系?
——编 者
■钢混、砖混住宅挺结实,也有必要投保房屋保险吗?
上世纪 80、9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的居民住宅,正陆续超出“质保期”,房屋意外风险或将迎来高发时段
在北京西城区租住学区房的徐丽回想起国庆节前房屋漏水的情况,仍然后怕。“都打算出门赶火车了,忽然听见卫生间滴滴答答。打开铝扣板一看,水管锈蚀出一个大洞。房主在国外,过节期间邻居也都外出,这要是水漏得淹完自家再淹上下左右,我得赔多少钱?”
维修师傅告诉徐丽,这栋楼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管道老旧,维修日益频繁。“我得抓紧买一份装修保险,保漏水的那种,要不心里不踏实。”她说。
更为严重的房屋安全事故近年来频频发生——2009年8月,河北石家庄市一座二层楼房在雨中倒塌,17人遇难; 2012年12月,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2幢楼发生倒塌,造成1死1伤;2014年4月,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倒塌……
杭州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陈旭伟认为,改革开放后,为解决老百姓住的问题,很多地方大干快上地建造了一批住宅。但由于当时市场经济刚起步,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很多建筑工人没有学习过建筑常识就直接上了脚手架,加上技术和资金等原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尽如人意。此外,当时有些建筑商为压缩成本,使用钢筋和水泥时偷工减料,有的甚至以泥浆代替水泥砂浆,也严重影响房屋质量和使用寿命。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然而,曾有住建部门的负责人感叹:“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很多房屋的质量却只能持续25—30年。”这意味着,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的、看似牢固的钢筋混凝土居民住宅,正渐次超出“质保期”。
“2013年青岛、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以及今年8月的天津港爆炸,都造成居民楼大面积受损,这对我触动很大。”北京市通州区居民孙云英觉得,房子自身质量好只是一方面,如果把地下管网、居住环境这些风险因素也考虑进去,还是买一份保险妥当。“虽然事后政府会帮忙,但修缮也好回购也罢,还是自己手里有一笔商业赔款更主动,特别是现在北京房价涨得这么快,再买恐怕就不是原来那个价了。”
“大都市楼宇密集,购买房屋保险除了保障自身的物损、人伤,还能有效应对责任风险。”北京大学保险系主任郑伟指出,“很多高楼都采用玻璃幕墙,但由于密封胶质量不过硬,多已风化。近些年玻璃坠落导致砸车、伤人的事故也时有发生,有了保险可减轻赔偿压力。”
“房屋保险的作用不止于事后补偿,费率浮动能提高居民、物业对房屋安全的重视。在普及房屋保险的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对各居民小区评定的房屋保险费率水平,能指导购房者评估地下管网、社会环境等‘看不见的质量’。”郑伟说。
■300多元保费1000万元保额,为啥百姓还不愿投保?
政府“兜”得太多,百姓保险意识淡薄;产品创新乏力,条款、费率粗放,市场不买账
在美国、日本、欧洲,房屋保险几乎是居民家庭的必备险种之一。但在中国,“给房子买保险”还是个需要教育和引导的新观念。
郑伟认为,老百姓不愿意投保房屋保险,一方面是对风险缺乏认识。另一方面,是以往政府在灾后救济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凸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保障优势,却冲淡了市场化保障的吸引力。
目前,各保险公司一般将房屋保险作为主险,将装修险、室内财产险作为附加险,合并为家庭财产保障计划打包出售。近几年,国内财产保险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但涵盖房屋保险的家庭财产保险市场却没有什么起色。已披露2014年经营数据的平安产险、华泰财险、安邦保险等6家公司,家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均未占到全部业务保费收入的1%,其中最高的为0.53%,最低的仅为0.02%。
产品有缺陷,也是市场对房屋保险不买账的重要原因。“首先是赔偿范围过于狭窄,保险条款仅承保由于火灾、台风、暴雨、泥石流等原因造成的房屋损失,一般不包括地震,并且只承保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住宅主体,以及交付使用时已存在的室内附属设备。室内财产不包括金银、首饰、珠宝、有价证券以及其他无法鉴定价值的财产。此外,免责条款多、申请索赔手续繁复,也将许多有保障需求的客户挡在了门外。”郝演苏说。
郑伟指出,房屋保险最大的问题是条款“大一统”,费率厘定精细化程度低。“西北地区的居民,谁愿意为‘台风’风险掏钱呢?”
许多消费者反映,各公司报价差得太多,因此觉得“这东西不靠谱”,心生反感。比如,北京市某保险公司给出的家庭财产保险报价是:房屋主体结构保额1000万元,室内装修100万元,室内财产50万元,保费390元/年。而另一家公司的保险计划若达到类似保额标准,保费高达2000元左右。
“这一点应该是保险机构自身宣传不够,导致消费者误解。”郑伟解释说,目前各公司钢混、砖混房屋保险的保费相差很多,是因为除外责任、风险责任不同。比如某公司的房屋保险明确保障地震风险,为了风险可控,保险公司就把费率定得较高。
■政府、市场如何两手发力,让百姓安居更安心?
预防人祸导致的“楼脆脆”,还应实施“强制工程质量保险”制度,通过费率浮动的市场机制督促房屋建设者、销售者重视质量安全
“要是早些有地震保险就好了。”今年9月份,记者前往云南大理采访当地的全国第一个巨灾房屋地震保险时,洱源县副县长段孔明反复对记者说这句话。
2013年3月3日和4月17日,仅仅相隔45天,大理洱源连续发生5.5级和5级地震,农房受损严重。震后,3383户农房亟待拆除重建,11083户农房需修复加固。在当地,重建一栋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的砖混房子每平方米大约需要1200元,国家补助每户3万元重建资金,五保户和特困户再给8000元,可这离全部重建费用还差得远。
2015年8月20日,大理州正式启动全国首个农房地震保险,在大理州境内或周边发生5级以上地震以及该次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农房直接损失和大理州居民的死亡,都被列入保险责任范围内。按照该方案,2013年两次地震总共可获赔偿7800万元,平均每个重建户能获得1.2万多元,相当于当地一个农民年均纯收入的两倍。
目前,我国居民房屋保险大致分为三类操作模式:城市居民的商业家庭财产保险;沿海省份开办的主要补偿因台风受损的农房保险;为巨灾保险保障体系“探路”的农房地震保险。
随着云南地震保险的落地,深圳、宁波相继开展综合灾因、台风等巨灾保险试点。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称,将用6年时间建成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实现包括居民房屋在内的巨灾风险保障。
“政府、市场两只手都要发力。”郑伟认为,在自然灾害多发的农村地区,政府有必要通过保费补贴调动居民积极性,并通过统保实现一定覆盖面,吸引保险机构参与到微利的政策性业务中来。在城市,鼓励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有必要实行“部分强制”措施,即承保地震风险,“地震造成的房屋损失最为严重,但以往许多消费者在投保时并不知道地震风险免责。当然,各地地质构造不同,可以差异化厘定费率。”
业内人士指出,居民投保房屋保险旨在防“天灾”,预防人祸导致的“楼脆脆”,还应强化建筑开发商的责任,适时推出“强制工程质量保险”,由开发商投保,让他们对住房质量终身负责,出了问题“终身赔偿”。
“目前在发达国家,从图纸设计到防灾设施,保险公司都为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重要意见。保险的费率杠杆,能使开发商重视建筑质量。保险公司的安检员,也是建筑工地上的‘常客’。政府管理部门运用保险这种市场手段,督促开发商重视房屋质量,间接地实现社会安全管理,这值得我们借鉴。”郑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