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来自巴城镇的小月因母亲去世,父亲患有重大疾病,全家属于边缘低保家庭。11月3日,小月被确定为我市首批监护人无力履责的非低保家庭儿童,按照我市新出台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她将可获得全市散居孤儿养育标准的50%生活补助费,减轻了家庭负担。记者了解到,自10月1日起,我市对监护人因重病重残等无力履行职责的非低保家庭的儿童,也将按全市散居孤儿养育标准的一半发放生活补助费。
2013年6月,我市被列为民政部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的全国4个城市之一,根据调查摸底情况,把困境儿童分成孤儿、监护人监护缺失、监护人无力履行职责、重残重病等26项,分门别类建档造册。今年,我市进一步扩大困境儿童救助半径,对监护人无力履行监护责任的儿童进行低保和非低保家庭分类救助。
分类保障一个不落,适度普惠有序推进。对于孤儿的基本生活保障,我市实行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和自然增长机制,今年7月1日起,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孤儿和社会散居的孤儿最低养育标准分别涨至每人每月1920元和1340元。同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将困境儿童优先纳入教育资助体系,严格执行困境儿童学杂费减免制度。
在解决困境儿童 “温饱”的同时,更引导社会力量送出精神关爱。目前,全市已涌现出琼花爱心助困服务中心、飞扬青少年服务中心、德馨青少年服务中心等一批优秀志愿者服务组织,成为我市在困境儿童救助领域的有力补充。10月底,柏庐街道残疾人协会项目主管祝雯雯又一次带队走进听力残疾儿童小兵的家中,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此外,柏庐街道还为飞扬青少年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无偿提供活动场所,给辖区内的困境儿童建立档案,并把信息及时反馈给社工,通过政社互动织起一张困境儿童的救助网。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困境儿童近700人。我市还专门建立覆盖全市的未成年人保护信息系统,收集每一位困境儿童的信息。每隔一段时间,相关人员就会在辖区内调查然后汇总,实现动态管理、精细救助。
救助政策“扩面提标”,服务机制日臻完善。市民政局设立儿童福利指导中心,区镇民政办设立儿童福利工作站,全市村(居)委会设立儿童福利工作室,形成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同时建立困境儿童保护设施网络和儿童福利示范基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全面建成工作系统化、保障制度化、服务专业化、监督保护法制化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