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小雏菊的约定——儿童家庭成长关爱庄园
【内涵】 通过社区活动、小组活动、个案关怀等形式,在社工、志愿者、教师、儿童研究领域专家及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让爸爸们认识到父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回应子女对于父爱的呼唤。
【成效】在3个社区开展8场大型活动,对53户家庭上门入户开展服务,对少数特殊家庭实行个案关怀。服务对象家庭亲子关系逐步改善,父亲开始重视与孩子的相处。
由于爸爸创业,妈妈上班,家住花桥的6岁女孩小新(化名)由爷爷奶奶照顾。小新本是个活泼的孩子,但是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很内向。爸爸忙于工作应酬,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她,因此小新特别依赖妈妈。在小新的爸爸看来,只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就可以,很少顾及孩子的情感需求。活动报名开始时,小新爸爸屡屡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参加。经过社工及项目工作人员上门沟通,最后小新爸爸同意抽出时间陪孩子参加活动。通过一起参与陪伴成长课堂、亲子户外拓展探索等活动,小新不再那么依赖妈妈,与父亲的关系融洽起来。
“我们针对花桥区域的相关调查表明: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家庭不到三分之一。在学校里,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年轻爸爸缺乏父亲角色意识、父亲繁忙无暇顾及家庭教育、隔代教养现象普遍等问题比较突出,造成父亲普遍忽视对子女的亲情教育和情感交流。” “小雏菊的约定——儿童家庭成长关爱庄园”项目负责人冯春晓告诉记者,发起这一项目是希望逐渐改变这种现状。因为有过一些成功经验,冯春晓和她的团队对于改善和调和亲子关系颇有信心。
“开展项目时,最大的阻力是爸爸们不愿意参与进来,有的是真的很忙,有的则是对此不感兴趣。” 冯春晓说,为此,社工和志愿者没少花心思。冯春晓和团队的社工都是“80后”年轻妈妈,她们对于亲子关系的切身感受,很容易从情感上打动对方。再加上大家主动放弃双休日休息,一户户地上门沟通,许多父亲最终愿意参与活动。
该项目通过开展各种亲子活动,让爸爸们乐意参与到项目活动中。同时,针对爸爸们普遍比较“内敛”的情况,工作人员让爸爸们录下了对孩子爱的表达。“在户外拓展时,我们设置了父子之间相互合作完成的某些任务,同时,还邀请心理咨询师和社工上门入户,为离异、重组等特殊家庭的孩子提供个案关怀。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向参与的父亲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以便边做边改进。”冯春晓说。
因为共同完成任务得了奖,小华(化名)与爸爸的关系一下子亲近了很多。平常,小华和爷爷相处比较多,爸爸在他眼里是“威严”的化身,很难亲近,通过亲子活动,小华和爸爸实现了快乐相处,这让冯春晓及团队成员都特别欣慰。“临近年底,我们还有一些活动正在逐步开展中,希望通过服务让孩子们像一株自然生长的雏菊,快乐而又健康地生长,让温暖的家成为孩子们爱的源泉。”冯春晓乐观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