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民生报道 >

让乡村发展走进“春天里”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04-19

村级经济发展是实施农村改革、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保证。通过多年来的大胆实践和探索,我市在村级经济发展上探索出了许多新模式,形成了许多新亮点,不仅使强村更强,而且促进了全市村级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本报今推出专题报道,对当前我市村级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梳理和展示,为未来村级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标准厂房、农贸市场的出租收入,投资入股的分红收入,开发区合兴社区村集体收入从2014年的822万元增长至去年的1128万元,首次戴上了千万村的“桂冠”。与合兴社区一样,去年我市168个行政村及涉农社区交出漂亮“成绩单”: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500万元的有133个,比2014年增加4个,其中超千万村39个村,比2014年增加11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3.75亿元,村均819万元,比2014年增长9.3%。

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富民强村迈上新台阶的若干政策意见》,再次“加码”村级经济发展。政策已经出台,目标清晰而明确,如何进一步破解农村发展难题,激发村级经济潜力,我市已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全市村级经济再提升再发展提供了经验和路径。

抱团发展

供需“联姻”持续增收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和实践,“抱团发展”“联合发展”的村级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我市11个区镇全部组建了强村公司,9家已开始实质性运作。据统计,全市9家强村公司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18亿元,利润5717万元,股份分红6135万元。

强村公司要越做越强,找到新的增长点是关键,张浦镇的做法值得借鉴。2011年10月,张浦镇“一盘棋”谋划,集合22个行政村(社区)共同投资入股成立昆山市乐浦强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条心”抱团闯市场,让散户变大户,从而打破了“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去年强村公司主营收入2300万元,实现分红500多万元。

“乐浦强村公司发展的秘诀就是‘供需联姻’,市场缺什么,强村公司就发展什么,通过适应需求端变化、推进供给侧改革,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精准化、多层次、跨领域发展体系。”乐浦强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华说,比如标准厂房的建设,强村公司主动对接张浦德园发展,为园内的速连自行车、爱杰姆汽车、西港科技等企业量身定建标准厂房,实现集体经济与工业经济双轮驱动、协调发展。同时,服务城市升级,整合现有集体商业资源,通过新建农贸市场出租、社区物业管理等增加收入。陈国华告诉记者,目前乐浦强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物业已接管老动迁小区26个、物业管理面积102万平方米;承接新动迁小区4个,新增物业管理面积近100万平方米。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有效确保了村级增收“多渠道、能保障、可持续”。

合作农场

一担挑起“两头甜”

通过农地流转的形式,由种田大户承包,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村级经济发展的措施之一。去年,我市在各区镇推广探索合作农场模式,要求各区镇结合实际,选择一两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组建运作合作农场32个,经营面积2.6万亩。

说起昆山合作农场,人们就会想到锦溪镇长云村。2012年,锦溪镇长云村作为锦溪农地集体合作经营模式的试点,启动长云农场建设和发展。长云村党总支书记於家金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合作农场的新型生产模式给长云村村级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改变,村级收入从2012年的268万元增至2015年的930多万元,可支配收入达6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2.1万元,增至2015年的2.9万元。

“合作农场采用的是企业化的管理方法,通过包工定产来激发生产积极性。农忙时,村干部、村民一起卷起裤管下田干活,田里的每一分产出,都与村干部、参与管理的村民利益直接挂钩,干群一条心,这田自然能种得好。”於家金说。

发展合作农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继“包产到户”之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又一创造,是对构建村集体增收长效机制的一次探索创新。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合作农场建立了股权明晰、权责明确的体制机制,在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是一担挑起了“两头甜”。未来,我市还将拓展合作农场内涵,拓展村级自主经营范畴,整合劳务、专业、土地、资金(富民)等已有合作途径,使村级集体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以网聚财

“互联网”撬动乡村经济

当“互联网+”的春风吹进农村,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在生产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大大减少生产者的劳动量,提高生产效率;在流通领域,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展了农业流通渠道,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以网聚财,以网生金。来自市农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近70家的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转型“触网”。近年来,我市还发展培育出了像张浦姜杭村、巴城东阳澄湖村这样的江苏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实践表明,借助互联网快车,不仅富了百姓的口袋,而且壮大了村级经济的腰杆。

巴城镇东阳澄湖村有着发展水产业的天然禀赋,全村有近80%的村民家庭从事大闸蟹养殖和销售。“以前村民养殖销售大闸蟹都是各自为营,经过几年的头脑风暴后,村民纷纷选择搭乘互联网 ‘快车’,让大闸蟹爬上‘网’,从‘提篮小卖’转变为‘一键远销’。”巴城镇东阳澄湖村党总支书记姚彩英说,2007年至今,全村180多家经营户在京东、天猫、一号店等知名电商平台开办了200多家网店。

“互联网”经济富了村民的口袋,也撬动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姚彩英介绍,利用省级电商示范村、淘宝村的品牌效应,东阳澄湖村以蟹为媒、以网聚人、以景留客,正不断发展完善吃住游“一条龙” 的乡村旅游体系,去年村级经济总收入达到941万元。

    民生报道

    海南自贸区首批境外非政府组织国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