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基地的外观布置、课程设置,以及推动师生共同参与学术学习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前不久,苏州市吴县中学“以千年古镇为载体的高中历史课程基地”主创、苏州市名教师张华中在参观完市第一中学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后如是说。
去年10月,市一中成立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并编辑了《人师顾炎武》校本教材。通过半年的努力,该课程基地运作日渐成熟,吸引了省内外多个教学基地、学校师生前来参观取经。“基地最大的成就是把顾炎武精神讲深讲透,循序渐进地化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践行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树立自我、国家、文化的自信,助其成人成才。”市第一中学校长王志家说。
素质教育
多了一份“精神大餐”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我会读《精卫》等一些顾炎武‘正能量’的诗歌来激励自己。”在深入了解顾炎武后,这位先贤已成为市一中地理老师汤恩嫔的榜样。其实,自从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成立以来,这位先贤已成为该校1000多名师生的学习楷模。
基地设立之初,参与建设的近20名老师为了吃透炎武精神,花了大量时间、精力阅读和学习顾炎武的生平事迹、作品及其精神内涵:关注了20多个有关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号,精心挑选、整理与顾炎武思想有关的内容;在半年多时间里集中阅读了近百篇顾炎武及与其相关的文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思想灵魂,‘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是他的学术宗旨,仅这两样,就是指导学生成人、成才的瑰宝。”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顾问、南京大学教授许苏民说。
王志家告诉记者,该课程基地以顾炎武精神的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价值,实施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通过多样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将顾炎武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人格风范和脚踏实地的学风融入校园,浸润师生心灵。
多元教学
促进学生汲取“养分”
“桃叶歌的兴盛被视为亡国之兆,顾炎武以此来映衬当时国破家亡的现状,通过描写女子在乱世中的悲惨命运,表达对国家覆灭的哀痛……”前不久,市一中高二学生陈伊峤在赏析完顾炎武的《桃叶歌》后感触良多,写下了一篇读后感。“很多学生都像陈伊峤一样,对顾炎武的作品和精神领悟非常到位,这说明他们真正汲取了顾炎武精神的‘养分’,产生了共鸣。”汤恩嫔说。
“养分”吸收得好,和学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关系。自课程基地成立以来,学校在各年级分别开设了必修、选修、活动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展馆、顾炎武故居参观体验等活动。去年,该课程基地还与市顾炎武研究会联合主办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座谈会,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顾炎武诗歌主题书法作品展等活动。此外,学校还创办了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内刊《亭林风》,专门刊登教师、学生撰写的关于顾炎武研究的文章和故事;开通运行基地网站“心同山河”,通过“经典亭林”“学界之声”“社会责任”等多个板块分门别类地展示和解读顾炎武事迹、作品,发布基地最新活动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基地、了解顾炎武精神。
内外兼修
打造课程基地经典
山西曲沃中学前校长郭簃前来参观、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段志强前来参观,尽管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成立不到半年,但却得到越来越多学术界权威人士的关注。目前,在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已建成可互动的主题展馆、文献资料室、办公室、会议室、互动教室等板块,图文并茂地展示顾炎武的一生。同时,学校在室外建成了宣传栏、文化墙等,为师生营造了“古今融合”的教学环境。
为了让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后续发展更有力,今年开始,学校计划启动系列活动:每年暑假开展一场包括诗歌朗诵、专家讲座在内的大型纪念顾炎武活动;每年做一本学生文章、书画作品的结集;在基地下设学生文学、书画两个社团;组织开展由学生参与的讲座、座谈会;设立校园读书节;组织家长和校友参观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