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民生报道 >

捧着一颗爱心徜徉“杏林”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04-29

坐在医生办公室,蒋曦媛不时地扭扭脖子、敲敲后背,30多岁的她已经有了颈椎病。作为市中医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蒋曦媛在事业上可谓顺风顺水,然而,强大的工作负荷也让她的身体落下了不少毛病。

医者不自医,爱人不自爱。“有时候并不是自己不想休息,而是不能休息。” 蒋曦媛说,医生这个职业需要奉献精神,这也是一个好医生的必备品质。

柔弱双肩勇挑科研重担

接诊、问诊、检查,蒋曦媛的脸上始终带着柔和的笑意,这让第一眼看到她的病人放松下来。

2007年,蒋曦媛作为实用型人才被引进至市中医医院,工作间隙,她坚持不断学习,拿到了东南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并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由于勤思善学、勇于创新,2013年,蒋曦媛被选为全市医院领域的青年骨干,赴英国伦敦城市大学附属皇家自由医院深造。

回到昆山后,在接诊的过程中,蒋曦媛发现糖尿病、甲状腺等疾病发病率呈大幅增长态势,2014年,理论知识扎实的蒋曦媛在市中医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创内分泌肾病科,探索中西医结合模式,改善肾病等慢性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科室建立以来,年均收治千余名患者,接诊9万余人次,

杏林能承前人志,意气方遒争上游。除做好日常医务工作外,蒋曦媛积极进行科研创新。近几年,蒋曦媛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项、苏州市级课题2项、昆山市级课题2项,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2016年,在她的带领下,内分泌肾病科还引进B超定位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技术,填补昆山空白。同时组建跨科室跨学科专业治疗平台,开设肥胖、糖胖专病门诊,对肥胖糖尿病病人进行综合管理。

当慢性病患者的“甜蜜管家”

孙勤(化名)是名重症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值是正常人的3倍。蒋曦媛耐心讲解,用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指导他的起居饮食,并经常督促孙勤“管住嘴、迈开腿”,向他证明糖尿病的可控性。“蒋医生的医术没话说,最可贵的是对病人的生活也关怀入微,明天我就可以出院了!”4月27日,孙勤高兴地说。

“医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哲学。” 蒋曦媛说,尤其对慢性病患者来说,既要从技术上给予他们身体治疗,更要从心理上予以鼓励,成为与患者并肩作战的战友。近十年来,蒋曦媛抢救过成百上千名危重患者,也谢绝过众多现金、购物卡、农产品,取而代之的是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这传递着患者对她的认可和谢意。

市中医医院内分泌肾病科还推出科室访视服务品牌“甜蜜管家”项目,通过定期访视,帮助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等慢性病患者测血压、血糖等,给每一位患者提供用药、饮食等一系列指导服务,并向出院患者普及糖尿病的日常自我管理知识。同时,发起成立昆山首家“糖尿病自我管理学校”,走进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社区,送上“健康大餐”。

“授人以渔”做贴心老师

内分泌肾病科成员从20多岁到50多岁不等,但所有人都乐意叫蒋曦媛一声“蒋老师”。

医师刘富甜入职不到两年时间,蒋曦媛不仅在生活上力所能及地帮助其解决各种问题,而且在业务上毫无保留地对其进行手把手地指导。目前,在经过蒋曦媛七八遍的耐心指导和修改之下,刘富甜的学术论文《2型糖尿病患者骨代谢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获得苏州青年科技基金支持。

“古话说‘师傅要留一手’,对此我是不大认同的。学习应该是开放的,正所谓教学相长,一个人的水平并不能代表整个科室的水平。” 蒋曦媛说,一方面自己要不断学习提升个人能力,真正有东西可教,另一方面,能教的尽量教,带动大家共同提高业务能力。

蒋曦媛和同事们还连续两年成功组织举办苏州市继续教育项目,将国内知名专家请到昆山,为昆山地区的医生送上国际前沿专科知识,同时将市中医医院这两年的科研技术成果推介给国内领军教授,提升市中医医院的影响力。


    民生报道

    海南自贸区首批境外非政府组织国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