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多个政策性文件,有力助推了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我市现有县级医疗机构9家,乡镇卫生院57家,村卫生室1002所,其中标准化村卫生室881所,标准化率达到88%。全市有乡村医生1825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485人;有农村全科医生67名,其中4名是在编的特岗全科医生。
为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我市首先在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我市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0家,编制1902个。同时,不断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生“订单式”培养,2011年至2016年市中心医院和铁煤集团总医院共培训住院医生358人,目前已毕业127人。2010年起,我市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第一批共培养5年制本科生9人,现已安置就业,第二批6人订单已于今年启动。加强乡村医生专业能力系统化培训,市政府两年来共拨付专项资金约65万元,指导全市3500余名乡村医生在省卫生人才培训网进行网络学习,组织乡村医生通过网络和面授结合的方式完成55次专家授课。
其次,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市政府投入资金近千万元,为农村乡镇卫生院统一购置了医疗设备,提高了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拥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83台,其中5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121台。同时,我市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1080万元,地方财政出资112万元,投资新建了184所标准化村卫生室。
再次,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合理配置农村医疗资源。加强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已与34家乡镇卫生院结成了对口定向帮扶关系,积极推动视频会诊、病例诊断、影像诊断、远程监护、手术示教等远程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市共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支援人员416人,开展手术1612例。全市已建立起基层医疗机构签约服务制度,签约率达32%,基本实现了除疑难、危机重症及复杂疾病外,一般首诊在区域内的县级医院能够解决处置。调整新农合补偿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居民医疗保障倾斜力度,提高贫困居民新农合补偿比例。逐步对农村贫困人口住院治疗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继续对贫困居民实施医疗费用减免政策。
农村药品方面,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长效配套机制。全市5个县(市)的6家综合医院和2家县级中医院(含昌图)全面启动以取消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加成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实行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基本药目录内药品价格偏高问题,建立健全了基本药物长效补偿机制。
此外,我市还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力度。2016年以来,我市及时足额拨付省以上农村卫生项目专项资金42811万元,安排落实市级配套资金3933万元。完善新农合补偿政策,切实提高患者受益水平。目前,我市新农合已经覆盖全市所有农业人口,全市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覆盖率和参保率实现100%。 (铁岭日报 记者/郜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