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氛围
增强队员归属感
2014年3月,援疆队员刚到这里的时候,援疆公寓前院是光秃秃的水泥路面,后院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这样的环境不仅很难让援疆队员有归属感,更加重了思乡情结。王利敏介绍,他的这些体会跟援疆指挥部领导几乎一样。于是,援疆从对公寓的改造开始。
制订改造方案、组织施工、督促工程进度……王利敏和指挥部一行人全力投入到工程中。一个月后,援疆公寓已变了模样——小区里种上了月季花、葡萄和草坪等;公寓后院开垦出一亩多菜地,种上了家乡常见的香菜、西红柿、黄瓜、小葱、十香菜等各类时令菜。拔草、浇水,悉心呵护,王利敏和其他援疆队员一道,趁工作闲暇,把菜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夏天到了,菜地里满目青翠,各种蔬菜长势良好,援疆队员都可以到地里采摘新鲜蔬菜。王利敏告诉记者,这些菜不施化肥、不用农药,是地道的绿色蔬菜,“能吃出儿时记忆里的味道。”小区食堂的大师傅也常到菜园拿菜,很多蔬菜从菜园到餐桌也就两三个小时,不少援疆队员反馈,食堂的饭菜有家乡的味道。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走进援疆公寓,像是走进了花园、菜园,苗圃里的树状月季娇艳欲滴,菜园里的蔬菜生机盎然。月季来自南阳,蔬菜也都是家常品种,援疆公寓里的花草和蔬菜都带着浓郁的河南元素。
闲了、累了、工作压力大了、想家了……这样的时刻,王利敏都要特意到园里看看,有时忍不住感慨:虽然相距2500公里,其实故乡就在身边!
条分缕析
事无巨细解难题
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工作与援疆队员密切相关,办公室作为上传下达的重要岗位,更与援疆队员广泛接触,涉及的问题也事关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利敏的手机里,每个援疆队员的新疆手机号和河南手机号他都存着。“每个援疆队员我都认识,在工作上都有过交集。”王利敏介绍,办公室的工作没有规律,比如,援疆队员因河南老家有急事,需要赶回家的都要到办公室报备;援疆队员工作上的不适应和家里的困难,都会反映到办公室,王利敏就充当起“中转站”的角色,既要和哈密有关部门沟通,又要和队员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协调……有时候事发突然,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工作日还是双休日,王利敏都会加班加点通联,尽自己最大努力在最短时间内为大家解决问题。
“虽然办公室工作细碎,但也不是没有规律。”王利敏介绍,援疆队员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无非两种,一种是工作,一种是生活;问题发生地也就两处,一处是哈密,一处是队员家庭所在地。鉴于此,王利敏协调制定了援疆干部人才网格化管理办法,根据援疆队员援疆前所在地域成立分指挥部,办公室和各个分指挥部紧密联系,互通情况,基本做到小事处理不出分指挥部,分指挥部处理不了的移交办公室,办公室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或请示或协调,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真情融入
服务大家舍小家
援疆之前,王利敏是卧龙区龙王沟风景区的人大主席。“当时,负责的工作比较全面,很少细化到个人。”王利敏说,到哈密之后,他的服务对象十分精准——除他之外的201位援疆队员,而他对大家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怎样与大家沟通、怎样更快融入这个大家庭中,王利敏确实心里没数。但很快,他就琢磨出了一个工作方法——真情融入,真心办事。
“谁都可能遇到困难,在哈密,我们就是一家人。把援疆队员遇到的困难解决好,为大家营造一个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就是我的责任。”鉴于此,在搞好生活环境、理顺服务机制的同时,王利敏又协调哈密地区文体局在援疆公寓设立流动图书点、新建羽毛球场、安装乒乓球台,进一步丰富了援疆队员的业余文化生活。
融入这个大家庭的同时,是对南阳小家的关爱缺失。今年5月,王利敏负责从南阳往哈密调运月季,顺道拐家里看看。“回南阳前十来天跟家里通话,父亲还报了平安,说家里一切都好。到家才知道,他刚办好住院手续。”说起南阳的家,健谈的王利敏却停顿下来。援疆的时候,孩子上初二,今年开学就该高二了,“爱人在幼儿园上班,本来就很忙,又在孩子学校附近租了处房子,照顾孩子。父亲今年83岁,平时家里有啥事都不跟我说,每次打电话都说没事。事实上,父亲每年都要住院。”王利敏说,援疆队员的很多家庭困难他都帮上了忙,唯独自家的困难他伸不上手。
三年援疆,王利敏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团结、收获了赞誉,数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援疆干部”称号。“援疆工作快要结束了,还真有些不舍。”谈及援疆,王利敏感慨颇多,“我的援疆有些别样,说是援疆,服务的却是援疆队员。工作细碎、平凡,但能给援疆队员分忧解难,看到大家满意,我也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