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晚8:00,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场观看的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央视播出。我市获得文华大奖的现代淮剧《小镇》,作为地方戏曲的一名“角儿”,首次在晚会上演出精彩一折,凸显了淮剧振兴的名剧效应。
“淮剧与国粹京剧等同台演出,这是地方戏曲振兴的成果,也是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剧本》月刊副主编武丹丹第一时间向《小镇》主演、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道贺,并说从《小镇》看到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希望。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全国有374个戏曲剧种,2012年减少到286个,不少剧种面临“团散剧亡”,振兴势在必行。
同其他戏曲一样,有着百年历史的淮剧也曾走过低谷。“2000年前后,市场疲软,一场大戏的演出包场费最低时只有700元,剧团举步维艰。”陈明矿回忆当年五味杂陈。有一年春节前,淮剧团送戏下乡到射阳县盘湾镇,外面天寒地冻,演员们都以为不会有人来看戏,可乐器一响,台下齐刷刷地站了好多观众,泪水顿时在演员眼眶里直打转。上海戏迷杨海燕一路从绍兴追《小镇》到西安,连看10多场都看不够。陈明矿说:“这些酸甜苦辣让我们深知,百姓需要淮剧,有好戏淮剧振兴才‘有戏’。”
“淮剧是盐城文化之魂,我们坚持‘锻造’名剧、名角,让传承保护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市文广新局局长季德荣说,在国家振兴地方戏曲政策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淮剧扶持举措:编制《淮剧保护规划》,拿出专项资金设立“政府文艺奖”“盐渎文化奖章”,建设7个标准文化艺术中心,设立10个市、县剧目创作工作室,培养100多人的剧作者队伍。
同心浇灌满园芬芳。《王玉莲》《祥林嫂》等一批精品名剧相继出炉,从乡镇唱到全国大舞台。尤其是《小镇》“十年磨一剑”,先后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国家文华大奖等奖项。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称赞它“为全国地方戏曲振兴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双双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的淮剧名角陈明矿、陈澄夫妇也因此“香飘四海”。
在名剧名角的带动下,国家级非遗项目淮剧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演出订单充足。”陈明矿说,近日,《小镇》又将赴南京、山西等地进行全国巡演,《小镇》姐妹篇也正在筹备中。
据介绍,2016年,我市以省淮剧团为首的6个淮剧艺术表演团体共打造了36部淮剧精品名剧,演出700多场,观众近45万人次,在戏迷的追捧下闯出了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