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昆山在倾听。最动人的声音,发自人心深处。
“民声就是民生,感受度决定满意度”“始终不忘群众‘身边事’,让居民享受可及的便利、感受点滴的幸福,使我们的城市工作更‘走心’、更‘暖心’”……从政府工作报告里,百姓读出了浓浓的民生情怀。这情怀体现在低保标准从每月750元提高到810元,居民生活更加殷实;体现在一年新建学校14所,新增学位1.1万个,公共产品更为丰富;更体现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升级版”,社会治理更趋完善。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散发着民生的温度,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高度契合。百姓笑脸更多,居民“口袋”更实,这让我们倍感自豪。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昆山9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追求”,再次成为激荡200多万新老昆山人梦想的时代强音。这强音,体现在“确保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个不落”上,体现在“强力推动朝阳路等重点区域更新改造”上,体现在“新改扩建学校30所”上,更体现在“大病保险补助封顶线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上……一段段掷地有声的承诺、一个个精准有力的数字,就是一个个军令状,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回应百姓多年呼声,解决城市发展‘痛点’……以政府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群众的幸福感就是政府最大的成就感!这是对人民的庄重承诺,这是执政为民的幸福之源。昆山城市更新建设推进会上“总要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总要为昆山老百姓做点什么”的话语仍在绕梁,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走心”民生,更会从会场扩散至鹿城各个角落,温暖每个家庭。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兴衰。毫无疑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在昆山新的发展中获得新注解。让民生情怀进一步融入改革发展,用实干担当书写出“中国梦”的昆山篇章,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排头兵,努力走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列,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考卷。精彩作答,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