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民生报道 >

科学解读“云”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7-03-23

今天是“3·23”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将“观云识天”作为主题,以突出表现云在天气气候预测和水循环中的巨大作用。据气象部门最新统计,近十年来,我国的云正在逐年增多,导致地面接收的太阳能辐射量逐渐减少,可能会对太阳能源的利用带来一定的影响。就昆山来说,去年一年也是云量较多的一年,全年中阴天日数达168天,阴天最多月出现在10月达24天,最少月则出现在8月为3天。

天空中飘浮的朵朵白云抑或绚丽的晚霞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从古至今,艺术家、诗人、音乐家、摄影师等都常常会从云的身上汲取灵感,进行艺术的描绘和渲染。云是如何形成的呢?气象专家解释说,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组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当太阳光照在地球表面,水遇热形成水蒸气,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会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形成云的外观。

云一直以来都是气象预报、气象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人们用肉眼进行地面观测,随着卫星、雷达等科学仪器的运用,人们对云的观测面更大、范围更广、更加精细,地面观测也逐步从人工转为自动观测。气象观云识天,观测的对象包括云量、云高等基本要素。云在调节地球能量平衡、气候和天气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它们有助于驱动水循环和整个气候系统。了解云对于预测天气条件、模拟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预测可用水资源极为重要。

在每天的天气预报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有关“云”的消息。“多云”“多云转晴”“多云转阵雨”……那么什么叫多云呢?多少云量才能称之为“多云”呢?

记者了解到,通常意义上说,按照云的面积占据天空的百分比作为判别,可以分为 “晴天”“少云”“多云”和“阴天”。云量在0%至10%为晴天;10%至30%为少云;30%至70%为多云;大于70%为阴天。

链 接

观云识天说起来容易,但实际研究工作却很不易,是目前人类认识自然和天气的难点。大气大范围的气压场、风场可以提前预报,但一朵云什么时候生成、什么时候消散这种小尺度的复杂的物理过程,是大气研究领域最难的问题之一。

目前,国内对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云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项目上。人工影响天气实际上就是影响云,通过人工干预云的演变达到趋利避害的作用。在这方面气象部门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云物理过程的研究,旨在将云生成消散的精细化过程预报模拟出来,将云的情况综合考虑到数值模拟中,使天气预报更加准确。

根据国家和气象部门的有关规划,“十三五”时期,对云的研究还将得到更大更持续的支持。

    民生报道

    海南自贸区首批境外非政府组织国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