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民生报道 >

“志愿昆山”成城市新名片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7-03-28

在市图书馆南侧,一座绿白相间的 “文明益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秀丽而温馨。15平方米的爱心小屋,设有文明引导、宣传展示、项目发布等几大功能,屋内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对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用品进行义卖,还可现场进行志愿者注册报名,成为服务广大市民、展示城市文明的又一个美丽窗口。

在昆山,“有时间就做志愿者”,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除在车站、路口、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搭建的各个爱心平台外,我市还设立市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建成161个社区、159个村志愿服务站,并在所有物业小区开设志愿服务站(点),让志愿服务在鹿城遍地开花,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困难群体有“亲人”

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三天,千灯镇千灯社区志愿者得知肢体残疾人华阿妹外出困难,立即为其提交了购置残疾人代步车的补助申请,并详细记录其他生活苦难,与社区一起商量更具体的帮扶举措。

集合“益”资源,弘扬“善”文化。我市志愿者工作向村、社区等“神经末梢”延伸,与工会、妇联及各类社会组织合作,大力整合志愿者服务资源,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教育、康复、娱乐等各类信息,让“公益之光”照亮特殊群体的生命旅程。

服务特殊人群,昆山志愿者经常开展“爱心接力”。昆山市福利院现有100多个孩子,理发一直成为老大难。里厍社区居民王卫伟10余年来在市福利院做义工,前一阶段由于她有事回老家,社区书记戴寅青了解到情况后,亲自带着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理发师前往市福利院进行爱心接棒。

服务困难人群,昆山志愿工作形成项目化和品牌化。一针一线把爱编织到围巾里,为社会弱势群体送上一份带着“体温”的关怀,这是我市每年开展的“全城织爱”活动。自2014年启动以来,“全城织爱”已连续招募社会各界志愿者,为2400多名困境儿童、孤寡老人和6500名一线环卫工人送去了御冬毛线织品。

在我市,每年像“全城织爱”一样既“暖心”又“走心”的慈善项目还有很多。如资助困难学子的“手牵手助学”“牵手书缘”“向日葵关爱行动”等项目,关爱新昆山人及其子女的“雪中送炭”“慈善书箱”“同在蓝天下”助学等项目,关爱残疾人的“大病救助”“点亮星灯”等项目,关爱社区孤寡老人的“幸福晚铃”等项目,让社会弱势群体有了一群“亲人”,也让“人人皆可慈善”的理念照进现实。

党员干部成“旗帜”

手持一把大扫帚,身穿红色的志愿者马甲,3月17日下午,在同丰西路,市卫计委主任冯全林正认真地清扫路边的落叶。除做好督查工作外,冯全林看到路边有人乱停车、路口有行人乱闯红灯时,还会第一时间上前劝导。

党员干部是一面旗帜,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同样不缺席。从2012年8月起,“公共文明行动日”活动通过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直属单位和市属各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及市民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大力倡导文明新风,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良好氛围。

志愿精神汇入城市血脉,志愿服务融入城市发展。除了“规定动作”,党员干部还经常“加餐”。从去年11月开始,我市还开展“党员干部公共文明体验日”活动,50个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点位迎来10支机关文明督查队伍。志愿者们手持全国文明城市相关测评标准表,查看服务窗口、走访农贸市场、深入居民社区、考察城市路口、踏勘城市街巷,充当文明“啄木鸟”,为家园环境“挑刺”,对测评点进行打分,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新老昆山人加入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

“织”成志愿服务网

“风火轮”机动车运输分队、“及时雨”法律服务分队、“大禹哥”防汛排涝分队、“暖暖达”快递小哥分队……3月4日上午,“安全青春作伴、文明成长护航”昆山青年应急志愿服务总队暨昆山高校青年志愿者联盟成立仪式举行,16支青年应急支援服务分队一一接过授旗,这标志着我市青年志愿服务网正式形成。

志愿服务,青年先行。“汤尤杯”赛上,他们优雅迎宾、周到服务,以“昆山微笑”感动世界;社区楼院里,他们洗洗刷刷、嘘寒问暖,为鳏寡孤独送去精神慰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里,他们结对帮扶、牵手互动,为困境儿童带来快乐、点亮梦想……在鹿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青年志愿者身影,以特有的蓬勃朝气和细致的专业服务,给社会注入更多的温暖、阳光与快乐。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会同民政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文联、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瞄准政府工作难点、社会关注热点,延伸志愿服务领域,探索建立“社工+义工”的志愿服务模式,激发志愿队伍活力。在农村,重点推进以“三评三讲”为载体的乡风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在城区,重点深入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在城乡扎根。

志愿工作带动了公益社会组织蓬勃生长,目前全市公益组织有近千家。2014年起,我市还按照不同类别和服务群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引导扶持项目申报工作,从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引导扶持,促进志愿服务在内容、形式、载体方面的创新,带动众多优秀志愿者活跃在环境保护、敬老扶幼、文化传承、心理健康、便民利民等多个志愿服务领域,使基层“善爱之花”常开常新。

■ 编后 >>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助人为乐最直接、生动的价值体现。

传统意义上的助人为乐,是个体的精神追求,属于一种“善”的范畴。但是随着城市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给这座城市带来全新的活力,这种个体的价值追求正在上升为一种城市的精神追求,从个体的自发行动,上升到所有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正体现了“创建”的价值所在,带动一座城市整体实现质的提升。

    民生报道

    海南自贸区首批境外非政府组织国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