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亲不丧志,坚韧德养成,贫寒磨砺出,《思凡》不平凡。”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媒体特约评论员邱建新对江苏省十大美德少年标兵杨优的评价。
杨优,我市千灯镇人,曾在全国第十八届戏曲小梅花荟萃总决赛的舞台上,凭借昆曲《思凡》中的精彩表现,夺得全场最高分,成为千灯中心小学校小昆班的第14朵“小梅花”。如今,13岁的杨优就读于苏州市艺术学校,继续追逐昆曲之梦。
一纸唱词,自己模仿“入门”
昆曲界流传着一句话: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而在全国第十八届戏曲小梅花荟萃总决赛的舞台上,当时10岁的杨优唱的就是《思凡》。6分钟的时间内,唱、念、做全由一人完成。
回想起第一次站在大赛的舞台上,杨优记忆犹新:“那一刻,我很享受这个舞台,特别是听到台下观众热烈掌声的那一刻,很开心。”
就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杨优陪班上一个同学一起去看小昆班训练。动听的唱腔、柔美的动作,当下就紧紧攫住了杨优的心。不知哪来的勇气,杨优当场向小昆班的指导老师徐允同提出自己想要报名小昆班。按程序,徐允同要对她进行嗓子考核。
这难不住她。杨优的父亲以前在千灯经营一家歌舞厅,或许从小的环境熏陶,培养了她的音乐细胞,徐允同对她的嗓音条件很满意。但问题是,现在戏都已经教完了,不可能针对她一个人重新再教一遍。
徐允同想了想,给了杨优一张手抄的唱词,要她自己模仿着跟大家一起练。没想到一个月后她真的跟上进度。
在老师的训练和自己的努力下,杨优的昆曲表演实力渐长,很快成了班里数一数二的“名角”,加上勤奋,杨优很快在小昆班的孩子里“冒了尖”。
遭遇变故,学戏更加坚韧
摘得“小梅花”金奖后,2015年6月,杨优凭借《孽海记·思凡》中的“色空”在“遂昌牡丹亭杯昆曲曲友大赛”上,又成功获得大赛金奖。“杨优毕竟是杨优,完美完成!”徐允同丝毫不掩饰对这个瘦弱小女孩的疼爱,但更让她期盼的是,这次舞台上的光环,能给这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孩子带去更多温暖。
在杨优6岁时,母亲离世,不到两年时间,父亲也因故去世,留下年幼的杨优与继母一起生活。家庭的变故让杨优更加懂事,学戏时也变得更加坚韧。从小学二年级起,杨优就习惯了生活自理,而且她在伙伴中间经常扮演大姐姐的角色。
学习昆曲已经成了杨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松懈日常的学习。杨优的班主任告诉记者,这个孩子相当好学,进步非常快。而杨优觉得,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和学昆曲密不可分,昆曲甚至改变了她的性格,让她更加开朗起来。
专业学习,实现梦想的开始
学了昆曲之后,杨优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昆曲演员。
昆曲,成为杨优生活中最重要的乐趣。每天一个人在家“空下来”的时候,她便会尽情哼唱起来,温习一下白天学到的新动作。
杨优对于昆曲的悟性和学习能力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肯定。指导过杨优的老师都盛赞她是一棵好苗子,而杨优自己,还是保持了十分谦逊的态度。“我会的唱段大概十几首吧,《游园》《惊梦》等折子戏里的,但我最擅长的,还是《思凡》。”被问及原因,杨优回答得一脸认真,“因为我练习《思凡》的时间最长。”
去年,杨优小学毕业,如愿进入了苏州艺术学校。这是一所从事培养艺术表演和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学校,杨优开始专业学习昆曲。
去年年底,由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全国中小学校园互联网+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在徐州举行。千灯中心校的《逆风飞翔》入围中国中小学校园影视奖金犊奖。片中女主角杨优受组委会邀请,上台现场演唱昆曲,赢得了全场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