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文明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不久前,市文明办发布了经市民投票选出的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随地便溺,乱张贴小广告等“十大不文明行为”。本报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策划“直击不文明行为”专栏,记者走上街头蹲点调查,“晒”出这些不文明行为,并采访普通市民和相关部门,呼吁广大市民明是非、辨美丑,讲文明、行礼仪,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市民们表示,像这样小切口的监督报道非常“接地气”,也起到了新闻媒体应有的揭短扬善的舆论公器作用,为这组系列报道点赞。
及时发声有“力度”
《街头频现“抛抛族”》《屡遭损毁,城市绿化很受伤》《公共场所染上“牛皮癣”》……自3月6日起,“直击不文明行为”专栏陆续刊发系列监督报道,记者以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十大不文明行为”为主线,一一进行专题式蹲点调查。
文明城市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市民文明素质。“以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契机,我市打造一批城市文明矩阵、建立常态长效管理六项机制、重点实施八项城市文明提升工程,城市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市容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朱叶华表示,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市民的文明素质不尽如人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昆山对外形象和城市文明程度。
当前,我市正在全力以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少不了主流媒体的鼓与呼。朱叶华说,《昆山日报》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及时推出“直击不文明行为”专栏,针对 “十大不文明行为”逐一进行实地调查,不仅采访深入翔实、落笔有力,而且注意倾听不同市民代表的心声,体现了媒体的新闻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担当。
条分缕析有“深度”
在市文明办发布的经市民投票选出的“十大不文明行为”中,“随手乱扔垃圾”位列榜首。本报记者先后走访了上班早高峰时段的樾阁北街,中午时段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公交站台和下午时段的人民路,发现随手扔垃圾现象依然难禁。文章对“随手乱扔垃圾”这一不文明行为的现状、原因、市民声音、主管部门的看法等进行条分缕析,呼吁市民不要“丢个垃圾,把自己的形象也弄‘丢’了”,令市民印象深刻。
在形式上,与常规式新闻报道不同。“直击不文明行为”系列报道全部分为“现场”“声音”“回应”“短评”四个部分。“不仅层次清晰,而且有所见、有所听、有所感,在给人强烈的现场感之余,拓宽了文章的深度,可谓有理有据。”市供电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卢山表示,相比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更加令人信服。
采访有广度,报道才有深度。“深度报道的‘深’体现在记者对信息掌握的全面与深入上,足见记者做足了采访功课,也说明记者是带着思考去写稿的。”家住柏庐新村的退休教师曹庆说,宏观层面有大局,微观层面有细节,这样才能判断出新闻的价值,才能把报道写得一针见血。
小中见大有“高度”
随着天气回暖,出来遛狗的市民逐渐增多,然而,一些绿地、人行道等公共场地成了“宠物厕所”,有的主人遛狗时不牵绳,犬只扰民、伤人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遛狗,勿让文明“溜”走》一文刊登后,家住琼花新村的顾先生当天便致电本报表示赞许。
“虽然现在养狗很常见,但问题确实不少。‘文明遛狗,莫给他人添堵’,这反映出了我们不少市民的心声。”顾先生表示,养狗确实应该“先养德”,这一观点振聋发聩。
“尽精微”方可“致广大”。“直击不文明行为”10篇报道主题涵盖十种类型,分为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随地便溺,乱张贴小广告,机动车车窗抛物,无视禁烟标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按规矩排队、乱插队,不按交规横穿马路,践踏花草、攀折花木,遛宠物不牵绳、宠物随地大小便后不清理,说脏话等。“文章全部取材于看似普通、细微的行为,却小中见大,引人深思。”里厍社区书记戴寅青表示,作为一名社区干部,今后也要注重加强居民文明行为的宣传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