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民生报道 >

70年代末老校徽他珍藏了35年—— 它见证了最后一届县中生活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7-11-07
【导读】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耿伙中学孙校长留王洪忠在他家吃晚饭。

10月20日,登出《“叶挺县立泽夫中学”校徽现身大丰》消息后,读者王洪忠来电说,他是盐城县第一中学(现市一中)的1982届高中毕业生,一直珍藏着当年的校徽。

△王洪忠对市一中校庆资料很珍惜。

前天上午,王洪忠向记者介绍,他今年53岁,1979年从耿伙中学考入一中,佩戴上“盐城县一中”的校徽,住校求学3年,亲身感受到传承着“泽夫中学”艰苦奋斗、精益求精校风的名校风范。

王洪忠保存的“盐城县一中”校徽是铝质的,长5厘米,宽1.5厘米,白底红字,显得简洁朴实。王洪忠保留着当年一中的学生证、毕业证、饭菜票等。

△王洪忠读一中时用的学生证。

王洪忠记得当年县一中位于剧场路北,南面隔一条小河与盐城县人民医院(现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北院)为邻;东围墙外是盐城县人民广播站;西围墙外是盐城江淮机动厂和家属区;北围墙外是一片杂树林,再向北就是人民公园。

1979年春,盐城县第一中学被列为江苏省首批95所普通重点中学之一。当年秋天首次从全县农村初中招收一个高中尖子班,试行三年制。潘黄公社前进大队的学生考取一中高中部的只有张万余和王洪忠,他们因此在家乡很有名气。

△王洪忠当年佩戴过的老校徽。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耿伙中学孙校长留王洪忠在他家吃晚饭。回家时,前进小学的老师、学生都用羡慕的眼光,盯住他们胸前的校徽,还有大人们边伸手抚摸校徽、边教育身旁的孩子,要向他们学习。

入学后,王洪忠将姓名中的“洪”改为“鸿”,他的“鸿鹄之志”是考上南京大学。他保留着一本“学生背书卡”。当时所学课文,需要背诵的就由课代表抽背后记录在卡上。当时学风很纯正,教师认真教,学生努力学,谁也不敢放松。

来自农村的住宿生,从家里带米交到学校总务处,称重兑换成饭票;菜票一个月一般只用3元钱。一个星期只能吃到2顿肉。下晚自习饿了,就用开水冲一碗从家里带的炒面吃。生活虽艰苦,但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学校里唯一一台黑白电视机,摆在活动室里,很少有同学看。

高考前夕,王洪忠因病影响了复习,没考上大学。他回乡考上了民办教师。办理身份证时,他将“鸿”字又改为“洪”字。他想既然没考上大学,难以实现“鸿鹄之志”,就投身家乡建设的滚滚洪流中吧。

1983年,盐城撤县设市,盐城县第一中学改名为“盐城市第一中学”,校徽也改为“盐城市一中”。王洪忠保存的那些证件经过多次搬家都没丢弃,如今成了盐城县一中最后一届学生的生活见证。

我们将继续挖掘老校徽故事,有相关线索者,请联系:13770088256。

    民生报道

    海南自贸区首批境外非政府组织国际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