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民生报道 >

30年完成从异军突起到逐鹿世界的时代跨越 海澜集团: 筑中国“质

来源: 中国江苏网 发布时间:2018-11-02

 中国江苏网讯 10月11日,位于江阴的“时裳小镇”新桥,迎来海内外上百家成衣生产商、面辅料供应商和智能工厂供应商。满目锦衣华服和星光秀场间,三十而立的中国“千亿级服装航母”——海澜集团成为焦点。

  从30年前仅有18名员工的乡镇毛纺厂,到如今营业收入全行业第一、利润全行业第一、增长幅度全行业第一、股票市值全行业第一、品牌价值全行业第一的国际化服装集团,海澜的崛起,浓缩呈现“中国制造”从异军突起到逐鹿世界的壮美时代。

  与改革开放同行,筑中国“质”造之梦。海澜之美,动人心魄。

  激情燃岁月:一产的人干二产的事挣三产的钱

  8月29日晚,上市公司海澜之家发布2018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海澜之家在全球新开门店475家,平均每月开出近80家新店,门店总数已达6097家。让人想不到的是,支撑如此庞大的营销网络,位于新桥镇的海澜之家总部却没有一家制衣工厂、没有一套制衣设备,也看不到一名制衣工人。

  镜头闪回到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十个年头,在如今全球最大毛纺服装产业基地之一的新桥镇,第一家毛纺厂也已创立9年。当时28岁的周建平,拿出开照相馆攒下的30万元,租下镇里10多间空房,带领18名工人,创办起江阴市新桥第三毛纺厂。他向镇领导立下“军令状”:“3年内把‘三毛厂’办成江阴一流企业!”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三毛厂”的粗纺产品卖得红红火火,厂区外每天都有带着现款、开着卡车排队提货的客户。眼见着产销两旺,周建平却作出一个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决策:淘汰粗纺,上马精纺!“5年后,‘三毛厂’实现纺、织、染一条龙,成为国家大型毛纺企业!”

  粗纺改精纺,无异于推倒重来。盛夏的车间里,周建平和员工肩挑手扛运设备,革新技术、开发新品,经常搞得满身油污;寒冬的北京城,周建平和镇里的同志长途奔波十几个小时,在刺骨的冻雨中,饿着肚子,磨破嘴皮,终于争取到一笔400万元的贷款。

  1994年,“三毛厂”的精纺生产能力突破百万米,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两年后,年产销突破10亿元,公司总资产达55亿元,职工有5000人,经济规模和效益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五。2001年,三毛集团正式更名为海澜集团,寓意“以海阔天空之博大,创波澜壮美之事业”。

  “不断否定自己,永远追求卓越”,海澜这一企业精神的极致体现,是“海澜之家”的创立。

  2002年初,周建平赴日本进行市场考察,两个日本服装品牌大众化的价格、量贩式自选购物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国后周建平创办了江阴海澜之家服饰有限公司。8个月后,海澜之家第一家门店在南京市中山北路正式开业,新潮的店面陈设、丰富的产品选择和全新的自选式购衣模式,让海澜之家迅速从单调、沉闷的传统男装市场脱颖而出。一年内,海澜之家一口气在全国15座城市开出50家专卖店,销售收入2亿元。去年,海澜之家卖出的服装超过1亿件,平均每7位中国男人就有1位身上穿着“海澜之家”。

  海澜之家的诞生,掀起了“中国服装史上一场革命”。它一改传统纺织服装企业“新增用地—建造厂房—增加员工—扩大生产”的经营道路,而是通过创新模式、搭建平台,将生产环节全部外包,“服装企业不生产服装”,只将研发设计、统筹管理、标准制定、业务培训、品牌经营抓在手中,牢牢占据产业链最高端。如今,海澜之家聚集了国内200多家服装生产商的优质产能资源为己所用,同时吸引了一大批加盟商前来投资。海澜集团也从传统生产制造型企业转型为现代服务型企业,成功走出一条乡镇工业创新之路——“一产的人,做二产的事,挣三产的钱”。

  壮美东方潮:创新驱动千亿级产业航母

  “双11”前,位于新桥镇的海澜之家物流园,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分拣机自动扫描货品,分类运送至每个门店对应的轨道出口,8000万件仓储货品中的任何一件,从查询、定位、出库到进入物流程序,只需30秒;智能臂在立体仓库中来回移动,把“人找货”变成“货找人”,十几名工人每天可完成1000家门店的配送,每周可保证4000多家门店自动化配送货品两次;销售与物流实时对接,大数据精准匹配后台研发和配送,每件衣服吊牌里植入的RFID 芯片,让销售人员能迅速找到全国仅存的那一件T恤……

  这座超级智能物流园,是海澜集团总部的核心坐标轴。它的演变历程也折射着这艘“产业航母”的转型发展——

  1998年,“三毛厂”的库房是两间空屋,出货全靠工人肩挑手扛;

  2002年,海澜之家创立。随着零售网络的迅速扩张,物流中心从平库变成两层,很快又增高到三层,但仍以手工作业为主;

  2011年,总投资16亿元的海澜之家高位智能仓储系统开工建设。两年后,24栋智能库房投入使用,存储能力提升至1亿件,全年周转量超4亿件,占地千亩的海澜总部物流园内几乎看不到工人。

  “不断创新求变,是海澜30年转型发展的秘诀。而企业转型,首先是人才的转型。”来自安徽的大学生江南,是海澜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合办的首届MBA工商管理硕士培训班学员之一。从2000年开始,这个培训班共举办六期,为海澜培养了数百名优秀管理人才。2010年起,海澜集团又投入巨资实施“凤凰人才培训计划”,前后6年,分别从国内985、211高校引进优秀硕士生和本科生近600人。

  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海澜集团董事长周建平曾形象地说:海澜既要培养使用本地“永久牌”,又要储备外来“飞鸽牌”,最终打造成海澜的“凤凰牌”。据不完全统计,海澜创立以来,在人才方面投入累计超16亿元。经过30年持续推进的“换领计划”,海澜“白领”“蓝领”比例由原来的15:85调整到50:50,其中年薪百万以上的“金领”逾千人。像江南,已成长为集团副总裁并拥有公司股份。

  “外转造型,内转基因。”海澜集团迎来“三十而立”,事业愈发波澜壮美,创新更显海阔天空。

  海澜建立起一套独特的产品研发体系:总部100多名设计人员是“中央军”,重在宏观设计,选择主流方向;供应商的1000多名设计人员是“地方军”,重在微观设计,展示鲜活创意;宏观微观对接,最后由市场说话。负责产品研发的黄齐自豪地说:“十年前我们就建立起自己的人体数据库。现在,海澜的西装能做到40个码,别的品牌8个码就很好了,国外企业最多才有36个码。”

  2014年,海澜开始进军电商。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亚马逊等各大电商平台,海澜之家都是供不应求的“爆款”。今年,海澜之家正式入驻美团外卖,开启“场景+新零售”模式,近5000家门店实现1小时送达,变成老百姓身边“移动的衣柜”。2013年至去年,海澜电商销售额连年增长,去年首次突破10亿元。去年“双11”当天,海澜之家以4亿多元的销售额拿下天猫“男装行业第一名”。

  奋进新时代:不忘初心“国际梦”照进现实

  去年7月15日,海澜之家首家海外店在马来西亚吉隆坡mytown商场开业。周建平在海澜之家上市时萌生的“国际梦”,终于照进现实。

  2014年4月11日,海澜之家、凯诺科技资产重组成功上市,随后市值迅速突破400亿元人民币,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服装上市公司。从那一刻起,周建平意识到,海澜是属于社会的:“企业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面临的已经不是生存问题了。把民族品牌做大做强,将来和国外企业一较高低,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最大的责任。”

  使命所系,三十而立的海澜集团热情拥抱新时代。

  在金融投资领域,海澜集团自2000年至今已对外投资30多个项目,其中部分项目已成功上市。

  布局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由海澜集团着力打造的海澜飞马水城,被列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今年“十一”黄金周,全新开放的海澜飞马水城接待游客19.1万人次,成为江苏旅游新“爆款”。

  在服装主业领域,多年来海澜更是精耕细作,先后成功创建海澜之家、圣凯诺、EICHITOO爱居兔等自主服装品牌。去年是海澜的品牌扩展年,时尚男装潮牌HLA jeans等4个新品牌集群上市,赢得市场好评。今年上半年,海澜之家启动30亿元可转债项目,所募集资金将投资于产业链信息化升级、物流园区建设和品牌研发项目,打造“智能工厂”“智慧门店”,增强创新研发和高端人才储备,支持未来业务的快速发展。

  海澜“出海”,是这艘“千亿航母”最新动向。继在马来西亚设立首批海外连锁店之后,海澜之家以马来西亚为中心,向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地区辐射,同时筹划在欧洲布局。“海澜之家将发挥江苏服装企业的优势,在世界舞台上与国际品牌展开竞争,全力打响中国‘质’造。” 周建平说。

  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实业初心一脉相承。

  去年2月8日,海澜集团2016年度“飞马奖”颁奖典礼现场,周建平28岁的儿子周立宸被任命为海澜集团新总裁,在父亲开始创业的年纪,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带领海澜再出发。他成功运用RFID芯片管理技术,打造仓储物流大数据中心,优化了供应链体系;他升级海澜之家“男装国民品牌”定位,推动单一品牌向多品牌联动扩展;他创建“澜韵社联”内部交流平台,进一步完善企业人才梯队建设;他关注公益事业,发起“多一克温暖”公益活动,向全国19个省市、200多所贫困山区学校师生捐赠了价值近千万元的冬衣等物资。在外界看来,这对父子坚守“质”造的信念和聚焦主业的用力方向并无二致。

  7个品牌,200座工厂,6000家门店,1亿位顾客;

  两代人,6万名员工,30万个家庭,1000亿元销售。

  与改革开放同行,筑中国“质”造之梦。海澜之梦,未来可期。

  本报记者 马 薇

  “马上就评”

  创新开启民营经济更美好明天

  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壮大的历史。在“变与不变”的时代叙事中,这个企业家群体顺应了改革,也推动着改革。

  从纺织起家,到服装当家,再到品牌连锁经营;从30万元到1000亿元,海澜30年成长史中,变的是开拓市场的方式和方法,不变的是打响中国“质”造的信念和责任;变的是治理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不变的是坚守实业、利国利民的使命和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广大民营企业只要把握时代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就一定能合力开创民营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

    民生报道

    伊川县江左镇:冬季绿化掀高潮

    资讯排行

    1. 燃了!宣传片《新时代的中国高铁》震撼亮相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