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据:水母网7月6日讯 (YMG记者姜乾)时间,是一把测量的标尺,也是一个发展的刻度。回首28年前,烟台能造什么?
1987年1月9日,烟台日报一版刊发的《我市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消息,这样记录:当年我市完成工业产值102.7亿元,跨入工业总产值为百亿元以上城市行列。其中,市里组建的葡萄酒、冷冻机、电风扇、造锁、灯芯绒、发动机、木钟七个企业群体,年产值占全市7%以上。
28年转瞬而过,现在烟台工业发展的怎么样?
2014年全市工作总结大会上公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2万亿元,上市公司达到34家,居全省首位。“从老三件到新三件,再到新新三件;从农业大市到工业大市,再到工业强市;从烟台制造到烟台创造,再到烟台智造。我市工业实现了多级跳板,烟台智造走向世界舞台。”市经信委副主任姜明感慨地说,28年间,烟台人用结构调整取代了当初的粗放模式,以理性战胜此前的盲目,洞察世界经济脉动,把握城市产业禀赋,集聚发展领先优势,在新常态下的开放“坐标系”中阔步前行,现在我市一个企业的生产总值,便能超过1987年全市的工业总产值。
农村经济变为工业经济
回顾1987年的历史,当年我市正好经过区域版图的重新调整:威海升为地级市,烟台下属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撤销莱阳县,设立莱阳市。“当年,烟台、威海两市分家,烟台工业产值能突破百亿元,这确实难得。”摊开书籍、翻阅历史,姜明回忆,“我到市经信委之初,写的第一份材料正是烟台工业总产值过百亿元。现在想来,烟台工业发展的那个关键时期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市工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振兴时期,工业产值持续稳定发展,但根据文献记载,当时全市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全市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都不够理想,工业总产值长期处于全省第5—6位的位置。“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是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因此全市各个企业尽管规模小、产品老、效益低、质量差,但生产的产品在当时却非常畅销。”姜明介绍,那时,全市生产的主要产品有锁具、葡萄酒、罐头、合成革、自行车、手表等,其中三环锁、北极星钟表、飞轮罐头“老三件”风靡全国,并流转至今。
为尽快振兴烟台工业,市经信委多次召开会议,分析全市工业现状,根据资源条件、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制定发展规划,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打开了全市工业迅猛发展的新局面。“可以说,多年来,我市工业发展的口号一直在变,但结构调整四个字始终贯彻始末。”姜明说。
根据统计,1985年到1987年,我市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每年都在20%以上,到1987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达到1万家。“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市由一个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地区,迅速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港口城市。”姜明说,1987年烟台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占农工业总产值的72.5%,这在烟台工业发展史、烟台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新三件取代老三件
100亿元,只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市工业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再次驶上了快车道。“那段时期,由于各地企业的突飞猛进发展,卖方市场逐步变成买方市场,一些生产粗放、工艺落后的企业开始淘汰。”姜明介绍,当时,我市也有部分企业倒闭破产,但大部分企业开始谋求转型、突破,并成功涅槃重生,“以万华集团为例,他们积极进行技改、创新,合成革产量开始稳步下降,新的产品应运而生。”
以锁具、钟表、罐头老三件起步,全市工业另辟新路,开始转身发展电子板、汽车零部件等新兴电子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烟台的汽车、电脑、手机新三件再次畅销世界。“与此同时,各地企业发展规模迅速膨胀,大工业项目、工业大市成为烟台的真实写照。”姜明说,另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全市乡镇企业开始发力、快速增长,逐渐占据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以龙口发电厂为例,在当时国家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他们积极采取举措,在全国开创第一个集资办电的先河,有效缓解了当地供电不足的现状,保障和支撑了工业发展之需。”姜明说“时至今日,历史的实践证明,当年发展起来的这些新企业,已经逐步成为烟台工业经济的顶梁柱,成为全市培强做大的重要证明。”
烟台制造转身烟台智造
历史车轮进入新时期,伴着阵阵热浪,烟台经济也在新常态中步入提质换挡的关键期。“从2000年开始,烟台工业经济再次实现大步跨越,迈上新台阶。”姜明说,依托自主创新,向高端产业升级,进而增强核心竞争力,烟台响亮地提出“工业强市”的口号,积极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由大到强转变,由烟台制造向烟台智造迈进。
这期间,从2005年中集来福士拿到了第一张来自挪威的海上钻井平台订单,到成为国内唯一具有批量交付、设计、建造深水半潜钻井平台的海工装备企业,中集来福士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从注册资金50万元的3人合作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8个子公司、3600多名员工,业务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上市企业集团,年轻的杰瑞集团用了15年。从一个小产业园起步,到一举成为亚洲最大、最全的聚氨酯和涂料原料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丙烯下游产业化工园区,万华烟台工业园正在聚集形成千亿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可以说,世界海工俱乐部有了烟台身影,中国大飞机打上了烟台烙印,国际化工竞技场挺立着烟台品牌。”姜明说,以海工装备、航空航天、现代化工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烟台工业的新代表作。而这个代表作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工业经济下行的考验,扎根烟台沃土,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目前全市主营业务收入位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7户。可以说,现在烟台一个企业的产值,便能超过1987年全市的总产值。”姜明说。
从上世纪的三环锁、北极星钟表、飞轮罐头“老三件”风靡全国,到本世纪初的汽车、电脑、手机“新三件”畅销世界,再到眼下以海工装备制造、现代化工、航空航天等“新新三件”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物件”发展变迁,折射出烟台工业的创新发展史。烟台,这个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也书写出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宏伟史诗,并将继续谱写新的辉煌、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