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8月6日,笔者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桥楼村看到,一群人正顶着烈日忙碌着。他们有的站在房顶拆除砖瓦,有的站在地上码放拆下的建材。笔者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云华正带领党员干部帮扶队在帮贫困村民尹国珍拆除危旧房。接下来,帮扶队还将帮她建设新房。
“要不是党员干部帮忙,我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尹国珍感激地说。今年已71岁的尹国珍,老伴去世多年。她与2个长年患病的儿子一家3口人居住在70年代修建的危房内,低保和救济资金成为一家人主要生活来源。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尹国珍一家成为彝家新寨建设住房新建户。尹国珍家既无拆建资金又无劳动力,为让她家早日告别危旧房住进新房子,大堡镇和桥楼村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出面协调建房资金。同时,20余名镇、村两级党员干部义务帮助她拆屋建房。
这是峨边在开展彝家新寨建设中,精确把脉,瞄准群众困难,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帮扶的一个缩影。
为做好扶贫工作,峨边在“精”“准”上下真功夫,做到“五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贫困村识别标准,识别贫困村106个;按照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户识别标准,识别贫困户9396户30456人。项目安排精准。瞄准补齐住房难、增收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等“短板”,做到项目规划到户、实施效果到户。资金使用精准。切实加强资金捆绑整合,精准投放到村到户,把每一分钱用对地方,优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整体受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措施到户精准。全面落实“量身定做”的扶贫措施,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需求,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贫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脱贫成效精准。明晰工作推进路线图,挂图作战,把年度脱贫任务分解到乡、村、组,落实到具体负责人,确保按期完成减贫目标,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扶贫实效。
瞄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攻方向,峨边采取切实举措,精准抓实责任落地、政策对接、跟踪管理、资金保障、驻村帮扶、扶贫主体、工作作风等,攻坚重点问题,啃“硬骨头”,奋力夺取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该县加大交通、水利、电力资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通过“十二五”攻坚,到年底,全县已建成的彝家新寨将达70个。接下来,该县还将对剩下的59个村进行建设。
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坚持把核桃、马铃薯、高山蔬菜、黑山猪、大恒鸡等做大做强,发展成为群众参与高、区域带动强、后续潜力足的产业,助农增收。目前,该县已拿出1000万元,扶持今年计划脱贫的建卡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发挥原始生态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林木加工、林下养殖加工等高效益生态产业。扶持农民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推动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促农增收实效。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坚持“全域旅游”理念,“串珠”打造黑竹沟百里生态旅游文化长廊,加快旅游与运动休闲、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发展,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强化医疗保障。安排200万元社会救助资金,用于精准扶贫对象;其中100万元用于贫困户医疗救助,100万元用于贫困户临时救助。抓好教育事业。大力发展中小学寄宿制教育,在义务教育“三免一补”、“9+3”免费职业教育基础上,加大建卡贫困户大学生资助力度,安排100万元扶贫资金,对建档贫困户大学新生进行帮扶,对大学本科的学生每年补助3000元,专科学生每年补助2000元,帮助解决因学致贫的问题,直到学生完成学业或该家庭脱贫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