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近日,省委督查组来昆督查社区减负增能工作。督查情况显示,我市村社区减负增能专项工程交出漂亮“成绩单”。目前,我市社区协助工作事项由114项减少到54项,减幅52.6%;村协助工作事项由123项减少到55项,减幅55.3%。村社区创建评比由43项减少到2项,减幅95.3%。市级部门开展服务管理需村社区盖章事项由63项减少到9项,减幅85.7%。社区台账由80本减少到15本,减幅81.3%;村台账由76本减少到16本,减幅78.9%。
今年6月初,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村社区减负增能工作的意见》,要求所有进社区事项一律办“准入证”,并重点就社区反映意见比较大的需村社区盖章事项和达标评比表彰活动开出两份清单,再次确保社区减负效果。
在行政事项减负的同时,全市300多个社区请进社会组织,推进居民自治。8月27日,全市首个公益坊在花桥国际商务城成立。“这是社会组织的‘梦工厂’,也是社区服务的集中供应平台。”首批入驻的心源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总干事殷以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居民“点菜”,政府“买单”,社会组织“烹饪”。我市每年拿出500万元公益创投公益金、300万元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资金,以协商共治为重点,邀请专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
减负之后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从7月起,市民政局通过讲座、工作坊、沙龙、资源对接会、社区服务展示会等活动,连续开展社区工作者素质提升工程,推动全市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在此基础上,市民政局连续两年举办邻里文化节,串联起400多项社区邻里文化活动,并持续开展社区服务特色品牌建设评选,通过项目资助形式,鼓励各社区“打磨”出特色服务文化品牌。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减负目的是增能,未来将多措并举督促社区多和群众需求“对表”,多谋服务新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