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秋风送爽。前天上午,亭湖区新兴镇倪杰村10、11组的几块稻田,青如碧玉,柔似绸缎,阳光下散发清香。在热心读者赵振定和村委会主任徐宏林陪同下,韦国祥终于找到旧时“花墩头”,几位老年村民指认旧战场,还原了他二哥韦志华英勇牺牲的那场战斗。
村民介绍,当年唐家墩子敌碉堡所在地,就在这片水稻田中间。
90岁原花墩头村村长刘继贵(中)回忆当年新四军火攻敌碉堡的战斗故事。
百名读者来电提供线索
9月2日,《烈士七弟寻找建湖“花墩头”》的求助新闻在本报刊出,烈士弟弟寻找哥哥战斗牺牲地的消息,立即引来众多读者的关注。当天上午,盐城晚报记者接到永丰小学沈教师电话:新兴镇永丰街道往北约3公里处的倪杰村,过去叫中冈村,老地名就叫“花墩头”。抗战时当地有日本鬼子的碉堡,韦国祥二哥韦志华应该牺牲在那里。
永丰郭先生、倪杰村69岁老人杨先生也来电提供同一线索。同时,建湖县庆丰镇机关工作人员马先生来电提供另一线索:花墩头可能在建湖上冈镇西边的石桥头、李家墩一带。那里当年有日军建的碉堡,发生过战斗。盐城晚报记者接到的30多个电话中,大多数读者说在永丰以北的倪杰村,少数人说在建湖庆丰或上冈。
韦国祥当天接到50多个电话,第一个联系的赵振定曾长期在原永丰公社工作,今年79岁,他确认“花墩头”就是他家北边,现属倪杰村。“我带你去现场了解,帮你找到当地老人回忆情况。”第二天,韦国祥又接到十几个电话,好几位读者都愿带韦国祥前往“花墩头”,韦国祥和记者决定跟随赵振定去倪杰村寻找“花墩头”战斗旧址。
九旬老汉回忆当年战斗
9月8日上午,韦国祥和侄女婿一行,跟随赵振定乘车赶往新兴镇倪杰村。赵振定曾当过原永丰公社副书记。退休后热心研究盐城抗战史。他告诉记者,永丰地处盐城市区西北角,是革命老区。解放前这里叫永丰四区,归建阳县管辖,1954年划归盐城。“花墩头”是老地名,过去属中冈村,后并入倪杰村。
当天上午9点半,一行人来到永新公路102号永丰粮管所。“我先找一个姓刘的老人,他可能知道解放花墩头的那场战斗。”赵振定说。但因为离开永丰多年,赵振定问了几户人家,都没打听到老人下落。这时,粮管所主任孙永中走了过来,一听说是找人打听“花墩头”信息的,主动带大家找到正在大院里采摘蔬菜的刘继贵老人。
“那场战斗就在我家河对过打的。”90高龄的刘继贵回忆:“我们那里就叫‘花墩头’,与我家隔一条中冈河,与河东的3座碉堡相望。”据他讲,1941年侵占上冈的日军在花墩头吴家墩子、唐家墩子和刘家墩子筑起3座碉堡,都是碎砖混合泥土砌的墙,高约10米,用杂草盖顶。平时白天常有鬼子兵巡查,晚上一般由和平军和自卫队驻守。
1942年新四军打花墩头的敌碉堡。那天晚上有月亮,入夜后河东响起枪声,因被父亲阻止,刘继贵没能出门看到战斗场面。第二天早上,战斗结束,河对岸的敌碉堡冒着浓烟。“听大人们说,是战士们在棉被上浇火油,冲上去烧掉炮楼的。”碉堡里的敌人死的死,跑的跑,新四军也牺牲了四五个战士。
据刘继贵回忆,火攻三碉堡,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花墩头的最激烈的战斗。1944年这一带获得解放。1946年刘继贵入党,当上了花墩头村村长。
老村民还原火攻场景
因为刘继贵年事已高,未能随车前往倪杰村。当天上午10点半,盐城晚报记者一行沿中冈路赶到倪杰村。73岁的原村支书陈国锋曾听他的岳父(抗战时期建阳县庆丰乡指导员)讲过花墩头战斗:当时是建阳独立团派出的一个连队,进攻花墩头守敌。因为敌人躲碉堡里,我军于凌晨时采用火攻,取得胜利。
倪杰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宏林介绍:花墩头一带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涝灾。过去房屋建在高地上,这些高地被称为“墩子”。抗战时日军所建3座碉堡就位于该村3处较高地段。他带着大家沿长塘路前往该村10、11组地界,寻访当年战斗旧址。在长塘路南约百米处,住着11组81岁村民吴金坤,他指着自家小院西南角说:这里就是当年的吴家墩子,敌军炮楼就建在上面。1973年前,日伪军为建炮楼,逼迫吴家迁往南面50米处,另建草屋居住,如今那座草房仍在。吴金坤说,当年火攻最激烈的战场就在这个碉堡下,烧死了好几个敌兵。
上午11时许,徐宏林、赵振定又走到长塘路北侧,11组70岁老村民刘其海指着村道东面大片的水稻田:这里就是当年的唐家墩子,这座碉堡与刘继贵家隔中冈河相对,“那年二月里的一天,新四军来了一队人马,运来棉被、桌子,入夜后浇上火油,第二天凌晨发动进攻。
77岁的10组村民倪盛富说,当时碉堡里驻扎的是伪军,新四军凌晨时分从北面河道悄悄接近敌碉堡。那时还是冬天,河水结冰。为躲避敌人,战士们都没划船,游过河的。一上岸边,就直冲敌碉堡,有的点燃棉被,有的扔手榴弹,有的伏在河边射击敌人。当时烧死的一个敌兵当地人都认识,叫李干章(音),是碉堡里的厨师。我军当时牺牲了4人,战斗结束后装入棺材,抬往西边的长春村(建湖石桥头)安葬。
告慰二哥韦国祥热泪长流
距原唐家墩子西北约二百米,紧靠中冈河有处刘家墩子,是第三座敌碉堡所在地,据10组村民、75岁的刘其銮讲,当我军火烧吴家墩子、唐家墩子敌碉堡时,刘家墩子碉堡同时起火,该处伪军很快放弃抵抗,有的逃跑,有的投降。
当年中冈河畔的3个墩子,早已变成一块块绿色田野。长塘路边,一座座农家瓦房伫立稻田旁。听着村民们的介绍,韦国祥老汉不停地用相机拍下“花墩头”的一处处场景,嘴里一遍遍念叨着:“父母大人,今天我找到二哥牺牲的地点啦。”
“感谢大家帮忙,让我找到了二哥!”韦国祥再次举起相机,却又放下。阳光下他眯起眼,向稻田深处眺望,一行热泪流下来。“我们今天多幸福,二哥他们没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啊!”这句话,让同行的人眼睛都红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