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研机构、孵化平台、服务平台及高等院校等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阳澄湖科技园的创新轮廓愈加清晰。去年以来,阳澄湖科技园坚持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主线,锁定新一代电子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充分发挥校际合作优势、两岸合作优势、国际合作优势,打好开放创新牌,创新核心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阳澄湖科技园去年4月启动实质性运作,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阳澄湖科技园建设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昆山核心区、引领城市转型助推产业升级的先行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区、产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示范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区。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创新核心区的概念。因此,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阳澄湖科技园,重点突出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引进培育等核心功能。
校际合作优势,是阳澄湖科技园与生俱来的。园内集聚了一批科研机构、孵化平台、服务平台及高等院校,既有老牌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也有浙大创新中心、西电创新研究院、南大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等产学研平台。在此基础上,阳澄湖科技园围绕科技金融创新、新能源产业拓展、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应用、北斗技术运用、传感器物联网研发等领域,深化与清华、南大、浙大、西电及中科院微电子所“四校一所”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高校+技术转移”“研究所+研发服务”“企业+项目定制”等模式,推动高校优势学科与地方优势产业高度融合,院所专业技术优势与企业自主研发需求有效匹配,落地各类产业化项目120余个。
筑牢创新发展根基,增创转型升级优势。“如果说校际合作是阳澄湖科技园的先天优势,那么,国际合作优势、两岸合作优势,则放大了阳澄湖科技园的后天优势。”据悉,阳澄湖科技园发挥国际合作优势,汇聚顶尖技术,推动工研院与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签署合作协议,助力本地企业与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开展技术合作;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设立美国工作站。此外,通过发挥两岸合作优势,依托两岸青年创业园国家级平台优势,吸引就业创业超200人,设立运作阳澄湖(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对接服务140余家企业,推动两岸科技交流、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