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雷达、声纳检测管道哪里渗水或破损;“机器人”爬入管道探查缺陷……连日来,市水务集团运用“十八般武器”,对我市中环以内的雨污排水管网进行“地毯式”普查,并建立相应档案,对城市排水“大动脉”进行“把脉问诊”。
4月11日上午,记者在震川西路果老弄路口,看到身穿黄马甲的管网普查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他们将一辆长约50厘米、形似遥控玩具车的检测设备送入排水管道中。很快,随着设备在管道内行进,管道内部情况在地面一同作业的主控器显示屏上一览无余。“这款检测设备叫‘CCTV’ (管道闭路电视检测系统),由主控器、操纵线缆架和带摄像镜头的‘爬行机器人’组成,可以代替人进入管道内部进行拍摄,就等于给管道做‘胃镜’,能360度探测管道的缺陷及其位置。”工作人员一边操作“CCTV”一边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普查人员还运用管道潜望镜(QV)、声纳、地质雷达等技术,对中环内建成区及铁南区约9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雨污水管进行探测,总长度约为2030公里。其中,对社会要求强烈、影响面广的易涝区域老城区、铁南区等约1070公里长的排水管道除进行探测外,还开展管道结构和功能检测,查出潜在问题。
据了解,对中环以内城市雨污水管网开展全方位普查,是市水务集团实施管网精细化管养的一个举措。雨污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城市排水的功能。由于分布复杂和隐蔽性等特点,再加上一些管网老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排水“大动脉”的通畅。为此,市水务集团于去年9月启动对中环内雨污水管网的普查,通过普查摸清雨污水管网“家底”,为昆山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同时,开展精细化改造,保障地下管网的安全运行,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此外,本次雨污水管网普查也是我市建立水务管网综合信息平台的一个基础工程。“我们将把此次普查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纳、汇总,并录入水务管网综合信息平台,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共建共享、动态更新,用于日常管理和应急抢险。”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现场踏勘、方案制定、普查培训及相应准备工作后,普查工作有序进行。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排水管网探测1637公里,其中同步完成排水管网检测707公里,测量成图1270公里。预计今年6月底完成中环以内的市政排水管网普查外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