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溪镇长云农场,100亩水稻田被辟为稻蟹共生立体生态养殖区,实施稻田养蟹新尝试。日前,90斤蟹苗被投放到蟹田里,到今年12月,这批蟹苗将成长为合格幼蟹,“游进”养殖成蟹的蟹塘。
7月1日,记者在长云农场稻蟹共生立体生态养殖区看到,水稻长势喜人,稻田四周挖出宽3米、深0.5米的水面,一只只蟹苗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动。与传统的水稻田明显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稻间距更大,大约为30-50厘米。
“今年,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我们试点‘稻蟹共生’新型养殖模式,目前进展顺利。”负责养殖的村民一边查看试验田里的蟹苗长势一边说。据了解,稻田养大闸蟹是一种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蟹能清除稻田内的杂草,吃虫子,是很好的“杀虫剂”,大大减少水稻病虫害,增加稻田土壤肥力,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水稻则能够净化水质,为蟹生长、发育、觅食、栖息等提供良好的环境,还可为蟹遮荫。
长云村支部书记於家金表示,近年来,依托合作农场模式,锦溪万亩良田实现了增产增收,但单纯的稻田收益有一定上限,而“稻蟹共生”这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则较好地解决了现阶段土地收益不高的问题。采用稻蟹共作模式,水稻产量虽然只有普通稻田的一半,但水稻品质好、价格高,生产的大米每公斤市价可达30元以上,综合效益远高于常规种植。目前,长云农场还在探索“稻田养鸭”模式,以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