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

山坳里的夫妻教学点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09-06
核心提示:
   初秋,从宜阳县城沿官庄村一路向北,穿越约10公里的乡村公路,就是香鹿山镇南留村教学点。一个简朴干净的院子,两间教室,26个孩子,一对夫妻教师,就是这个山村教学点的全部。
 

  开栏语

  日历再一次翻到了九月,教师们的特殊日子——教师节即将来到。教师,将个人理想、国家未来、民族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每个学生的筑梦者。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德行、饱满的爱心,塑造着一颗颗心灵,编织着学生绚丽多彩的梦。今日起,本报开设《致敬教师》栏目,采访我市一线教师典型事迹,向全市8.69万名教师致敬。

 

送孩子们回家,是刘小利和刘国营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

  初秋,从宜阳县城沿官庄村一路向北,穿越约10公里的乡村公路,就是香鹿山镇南留村教学点。

  一个简朴干净的院子,两间教室,26个孩子,一对夫妻教师,就是这个山村教学点的全部。

  从春夏到秋冬,从晨曦到暮霭,刘小利和丈夫刘国营这对“80后”夫妻,把青春、爱和梦想全部挥洒在这里,支撑起了山里娃的求学梦。

  1  最难熬:父亲的“三不”规定

  山多岭多沟多、自然条件差、经济贫困是香鹿山镇南留村的真实写照。

  2000年,17岁的刘小利从中师毕业后,压根儿就没想到会到这里教书,更没想到一呆就是16年。

  “这事儿还得从我爸说起。”刘小利说,她即将毕业时,本想到大城市发展,但从教40余年、干了30多年小学校长的父亲刘爱从,建议她到条件最艰苦的南留村小学任教。这一年,刘爱从也刚调入这所学校。

  交通状况差、校舍老旧、教师老龄化、缺水少电……年轻老师都不愿意来这儿,但乖乖女刘小利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来都来了,“霸道”的父亲还给女儿定下“三不”规定:别的老师晚上可以回家住,但刘小利不行,必须住在学校边上的破旧窑洞里;别的老师可以周一到校,但刘小利不行,必须周日到校;别的老师可以撂挑子,但刘小利不行,永远不能说不干!

  心里憋得慌,刘小利曾跟父亲抗议过,但抗议无效,刘爱从只有一句话:“我的女儿我做主!”

  几间旧瓦房,每年都要修补;窑洞外野草疯长,就拿镰刀割;没有水,就用扁担去几里外的山沟里挑;不通电,就点着油灯备课;夜深人静,一个人害怕,就数着窑洞顶上的砖块入睡……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刘小利默默耕耘了13年。

  “前年学校改扩建后,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学校前面的土路,也修成了水泥路。”崭新的校舍和眼前的村村通公路,让刘小利幸福而满足。

  2 最坚守:全科教师,连病都不敢生

  2008年,刘小利恋爱结婚,丈夫刘国营是香鹿山镇一所初中的数学教师。

  这一年,随着老教师一一退休,南留村小学仅剩下6名教师,学校“岌岌可危”,“说一不二”的刘爱从又“胁迫”女婿“降格”为小学教师,和他们“并肩作战”,为山里孩子撑起一片天。

  2011年,撤点并校,南留小学变成了仅剩一、二年级的教学点,周边方圆两三公里的陈沟村、李家庄、南留村、小吕沟村、梁沟村的孩子们,还在这儿读书。刘爱从退休后,刘国营会开摩托车,外出开会买东西方便,“校长”就由他来当。

  两个年级俩班,夫妻俩各包1个,一天7节课,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等课样样都开,两人根本没有喘气的时间。

  “没有人顶岗,连生病都不敢,头疼脑热了,拿点药吃吃继续上课。”刘小利说。

  单亲家庭孩子成绩差,他俩就每天轮流补课;一些孩子家庭困难,他们自掏腰包买来书包、文具;下雨天路滑,离家远的孩子自带方便面当午餐,他们又早早烧好开水,帮忙泡好面,端到跟前……

  在刘小利、刘国营的辛勤呵护下,如今南留村教学点面貌彻底改观,教学成绩逐渐提高,全镇教学点统考,该教学点连续三年获得总评第一名。邻村的家长也慕名带孩子前来,教学点学生数量稳中有增。

  “两个刘老师都很负责,可别看学生少,只有俩老师,这儿的成绩那可是顶呱呱!”小吕沟村村民吕保利说。

  刘小利和刘国营的儿子刘一帆生在这儿、长在这儿、学在这儿。每天放学后,学校变得空荡荡的,刘一帆没人玩,就常常独自蹲在墙角哭。

  3 最渴望:给学生修条回家的路

  省吃俭用,刘小利终于在县城买了房子,但这个家,更像旅馆。

  为给成绩差的学生补课,周一到周五他们都吃住在校。只有周末才骑着摩托车,回到城里的家里转一圈,买回一周吃的菜和生活必需品。

  他们真正的家,就在学校最东头。

  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既当卧室又当办公室。两张木板并在一起就是床,旧课桌铺张报纸就是办公桌,除了一台空调,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再无贵重的东西。

  教室西侧的厨房内,整齐地摆放着七八只水桶和一个大水箱。刘小利说,吃水是她的心病。

  几年前,夫妻俩从一公里之外的南留村,穿过一道深沟,铺上水管,从此告别了挑水吃饭的日子。但因学校地势高,水压低,水经常上不来,他们又在深沟西面的山坡上装上阀门,排空气抽水,然后把所有的桶接满,有备无患。

  当刘国营外出开会时,刘小利就不得不自己穿越深沟中的玉米地,爬上满是灌木丛的山坡,独自抽水。

  上午放学,几个村的孩子“兵”分5路,排队回家吃饭。通往南留村的羊肠小道落差很大,砖块石头坑坑洼洼,一不留神就会摔进沟里,下雨天更是危险。刘小利和刘国营一个在前,一个断后,小心翼翼护着孩子们走过最难走的一段路,才回家做饭。

  “山上视野开阔,空气好,学生淳朴,说实在话,我并不羡慕城市的生活,也从没后悔过,只要教学点不撤销,我们就会一直教下去。”刘小利说。

  采访结束时,俩人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早点把这条路修平些,让孩子们平平安安回家;建一间电教室,让山里娃也能看看外面的世界。

    社会万象

    郎平复出!出任女排主教练率队征战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