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文婷和孩子们在一起 1990年,18岁的刘文婷从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走上了老城区培智学校的三尺讲台。从18岁到44岁,刘文婷牵着智障儿童的手,慢慢走过…… 1一份沉甸甸的嘱托 9月7日,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刘文婷在北京参加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 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切接见了他们;会上,刘文婷被授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也是我省第2位获此殊荣的教师;会后,刘延东和他们亲切交流,刘文婷和刘延东靠得最近。 “刘延东副总理平易近人,她在肯定了我们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后,又嘱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创新,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刘文婷说。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标兵、河南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文婷说,这些荣誉是肯定,更是激励,她会把领导的嘱托当作重新出发的动力,在特殊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2三封给“干妈”的信 智障儿童是一个不幸的群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刘文婷把责任和关爱融入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教孩子发音、说话,教孩子握笔、写字,教孩子走路、上下楼梯,教孩子唱歌、跳舞,教孩子洗衣、叠被、系鞋带;为孩子换洗尿湿的衣裤、床单;帮孩子修指甲、擦鼻涕,给困难的学生捐衣送被……只要孩子们有一丁点儿进步,她就会开心很久。 “刘校长,我想认您当干妈的事情您想好了吗?我已经想好了,但我大姨还不知道,就看您答不答应了。” “刘校长,我想认您当干妈的事情您想好了吗,想好了就给我一个答案呗,您愿意认我当干女儿吗?” “刘校长,我觉得您弹琴真好听,您长得好漂亮,您对我的恩情我会报答您的,我要认您当我干妈。” ………… 写信的女孩叫林慧君,在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里,她一共给刘文婷写了三封信。每封信都有一个请求:就是想认刘文婷当干妈。 林慧君的父母在外地工作,9年前,她是跟着大姨来学校报到的。刚到校时,林慧君总是哭。在刘文婷的悉心照顾下,林慧君从小女孩变成了大姑娘,能写会画,能敲小军鼓,会打乒乓球、羽毛球。在2016全国特奥会乒乓球比赛中,她一举拿下女子单打铜牌、混双银牌。 刘文婷渐渐成了林慧君和同学们心中的“女神”。刘文婷发现,她哪天扎头发,林慧君和班上的女孩们都会齐刷刷地扎头发;她哪天穿裙子,林慧君和女孩们也会齐刷刷地穿裙子,甚至连刘文婷捋头发的姿势、说话的表情都会被孩子们模仿。 “私下里,她叫我干妈。”刘文婷说,虽然没有明确同意,但在她心里,她一直将林慧君当女儿看待。 3一张私人定制的“课程表” “海东,该擦花了”“海东,该上绘画课了”“海东,该去餐厅打扫了……”刘文婷口中的“海东”是个个头很高、说话含混不清的大男孩。他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同时也是“半工半读”的员工。 张海东的妈妈有智力障碍,爸爸离家出走,他从小由奶奶抚养。到培智学校后,他变得开朗、阳光,喜欢上了唱歌,10年前从培智学校毕业。 3年前,张海东又被奶奶送回学校。 奶奶说,离开学校后,原来讲卫生、爱干净的张海东穿得脏兮兮的,到处疯跑,整天不着家,还说脏话骂人,每天喊着还要回去上学。 刘文婷心软了。她让张海东回学校做保洁员,每月发工资,进行“保护性”就业。但由于智力原因,交代张海东的事儿他总是记不住,刘文婷就专门给他做了一张“课程表”,每到该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提醒他。 “他虽然年龄不小了,其实没有真正长大,校园的环境他很熟悉,一旦放到社会上,又立刻会变得手足无措。”刘文婷说,张海东的事儿让她思考了很多,这些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留在学校,毕业后怎么办? 4一声热切的呼吁 在学校,孩子们掌握了生活技能和才艺,但适应社会的能力还很差。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刘文婷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各种尝试。 当年,市残联在老城区培智学校建立洛阳市“阳光家园”启智服务中心,对社区和留守家庭的成人智障学员进行职业技能和生活实践培训。 为让孩子们有一技之长,刘文婷请来美工制作和陶艺专业技术人员,教孩子们进行手工艺品制作;为让孩子们掌握生活技能,她开设了烹饪等课程,教孩子们择菜、配菜、和面;针对智障孩子的特点,她又在寻找适合他们的项目,改变学生毕业后无处可去的现状。 下一步,刘文婷设想把课堂“搬到”社区,“搬到”大自然中,让孩子们接触社会,逐渐走向社会。 但这条路注定会很难,学生安全、外出用车、相关单位的配合、师资紧缺……刘文婷热切呼吁:“希望全社会给智障儿童更多关爱,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希望有义工能加入到学校,一同帮助‘折翼天使’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