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山(右起第二)与朋友们聚餐。 记者 张 欢 摄
游客们春节假期来到亭林园乐享美景。 记者 顾 洁 陈磊磊 摄
福利院工作人员正在布置房间,让年味更浓。 记者 周 舟 摄
福利院的老人们欢喜过年。 记者 顾 洁 陈磊磊 摄
刘颖一家通过视频给远方亲人拜年。 记者 金 晶 摄
外商卡尔·魏斯曼 ——
“流程”创新 简单又温馨
江南春节,年味飘香。贴上朋友手写的春联、包上大吉大利的红包、门前摆上招财进宝的金橘……瑞典人卡尔的第16个中国新年简单而温馨。
卡尔是欧瑞莲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02年来到中国香港并邂逅了自己的中国新娘,2005年他和家人来到昆山投资设厂,成立其全球第四个、中国首家工厂,转眼已经13年。
享受温馨的家庭时光是卡尔在这个春节的最大收获。卡尔的妻子是广东人,两人约定每两年一家四口一起回广东过春节。对洋女婿卡尔来说,络绎不绝的新年登门拜访可以说是一场耗费精力的“巨大工程”,聊天打牌、吃吃喝喝、寒暄唠嗑总是免不了的。相比之前在广东固定的“春节流程”,今年在昆山的春节令卡尔觉得特别惬意与温馨:大年三十吃一顿传统年夜饭、年初一至年初四和朋友打上半天羽毛球、年初六白天全家出门徒步登山。
过完年拆红包是卡尔家的惯例。今年,卡尔和妻子照例每人给孩子们发两个红包,加上亲戚们寄来的,春节还没结束,孩子们就已收到了厚厚一沓红包,但是这些红包卡尔都坚持过完年才让孩子们打开,他说:“这么做能延长他们过年收红包的喜悦。”
慢品年味,体味人情的真切细腻,卡尔说:“我喜欢简单的慢生活。”这也是当初他选择来昆山投资设厂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告诉记者,昆山除了有为外资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重要平台的硬件条件外,还是一个生活宜居、生态优美、生机盎然的城市。在昆山生活13年,卡尔几乎每年都会去一趟周庄,熟络程度堪比专业导游,他说自己最喜欢的昆山美食当属阳澄湖大闸蟹,最喜欢的休闲活动是爬马鞍山……
谈起新一年的计划与憧憬,卡尔表示,一是年底全家一起回欧洲为母亲过70大寿;二是再接再厉实现企业效益稳步提升。过去一年,欧瑞莲产品种类研发200余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2018年他希望进一步找准市场定位,提升产品“竞争力”,持续“发力”,力争实现营收增长20%~30%。
(记者 刘馨)
台商张文山 ——
首次“留守” 品味“昆山年”
两岸一家亲,共度团圆年。今年春节,不少台商选择“留守”昆山过个喜庆祥和的春节,昆山茁凡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山就是其中一位。
说起张文山,在昆山的垒球界算得上是一名知名人物。2001年9月,在他和几位垒球爱好者的倡导下,昆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由台商组成的慢垒联盟——昆山台协慢垒联盟。在昆山的这些年里,除工作外,垒球已经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张文山告诉记者,今年决定“留守”昆山过年和垒球也有很大关系。他现在是昆山飞鹿垒球联盟以及周市华城美地小学、周市中学软式棒垒球队的教练,今年寒假期间,他和太太在垒球体验营给孩子们集训、举办活动,加上两人计划今年4月份要回一次台湾,所以春节假期就选择安心留在这里过个昆山年。“我太太是安徽滁州人,我们两人2014年结的婚,这也是我们夫妻俩结婚以来第一次留在昆山过年,虽然没有在老家过年热闹,但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也挺轻松愉快。”张文山说。
2月14日,张文山和太太抽空去了一趟超市,把年货置办全了,绿叶蔬菜、新鲜水果,还有夫妻俩都爱吃的牛肉、排骨、鳕鱼等,并购买了大红福字、春联、红包、小饰品、小零食等。“今年是狗年,巧的是我们前不久刚刚收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自然要买一些狗年小饰品,在家里装饰装饰,应景一下。”张文山说。
2月15日除夕当天,夫妻俩早早起床,打扫屋子,贴上春联、福字,把小家里里外外精心装扮了一番。临近中午,夫妻俩一同钻进了厨房,太太做主厨,张文山则在一旁打下手,芹菜炒鱿鱼、萝卜排骨汤、蒸鳕鱼,再来一个蒸蛋,说说笑笑间,一桌子菜就烧好了。张文山告诉记者,难得两个人过春节,所以不想太过繁琐,中午在家吃,年夜饭夫妻俩出去吃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除夕夜,春晚肯定要看的,然后就是守岁,给台湾和安徽的家人一一拜年。之后几天的假期夫妻俩也都一一计划好了,和在昆过年的台湾朋友、大陆朋友一起聚餐、串门拜年;去慧聚寺拜妈祖,祈福平安;到昆山的古镇以及苏州、上海等周边地区逛逛,感受大陆的过年气氛。
说起2018年新一年的愿望,张文山感慨万千。他说,转眼间,自己已经在昆山工作生活了18年,从一名跟着老板来昆打工的台干到自己创业做老板,从孤身一人到成家立业,还有机会将自己最热爱的垒球运动不断发扬光大,在昆山他收获了许多幸福。在新的一年里,他希望家人平安健康,自己的小家能从二人世界,变成幸福的三口之家。去年公司营业情况不错,实现了20%的增幅,张文山希望今年能更上一层楼,在昆山这块福地继续“旺”下去。
(记者 张欢)
新昆山人刘颖 ——
第二故乡过年有滋有味
大年三十,在张浦镇新巷社区刘颖的家里,10多个来自甘肃的新昆山人相聚一堂,吃肉喝酒好不快活。他们还通过视频给远方的亲人拜年,解了乡愁,也增添了第二故乡的年味。
刘颖于2003年来到昆山,目前在一家台资企业工作。她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昆山,因为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就业机会,更有完善的公共服务。“过年前,我们社区组织了各种各样的迎春活动,请了理发师帮我们理发迎新春,还有写春联活动,为居民们送福,我的一双儿女都参加了,非常开心。”
去年11月份,刘颖特地提前回了趟位于甘肃的老家,好好陪爸爸妈妈几天。春节则叫上在昆山工作的弟弟和其他亲戚朋友一起来自己家里吃年夜饭。“过年前几天每天都去买点菜,慢慢准备好,大年三十忙活了一整天,烧了这十几个菜。”她笑着告诉记者。因为有些亲戚朋友大年夜还在上班,他们就一批批分开吃。主菜就是一锅排骨,让大家能大口吃肉。“小时候家里穷,过年能吃上肉就是大福利,所以到现在我们都保持着过年一定要吃肉的风俗。”她说。
虽然父母不在,但刘颖也没觉得孤单,因为这里还有好多亲戚陪着她。公公婆婆一直都在张浦帮他们带孩子。弟弟在刘颖的带领下,2012年也来到昆山,目前和她在一家公司。“在昆山的老家亲戚有十几个,平时工作忙,难得见面,趁着过年,没回老家的基本就都来吃年夜饭了!”刘颖说。
一双儿女更开心,这么多人陪着,有很多好吃的,还能通过视频跟外公外婆聊天,银铃般的笑声就没停过。“大女儿在周巷小学读书,小儿子在周巷幼儿园上学,都离家挺近的。早上我们送,晚上公婆轮流接,非常方便!”刘颖告诉记者。
“昆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今后我们肯定在这扎根了!”刘颖说,2018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换一个大房子。“现在一家六口,目前住的房子有点小,等小儿子读小学了,我们就打算再换一套大房子,然后安安心心在昆山工作生活!”对新的一年,刘颖充满了向往。
(记者 金晶)
市福利院 ——
温情陪伴 欢乐过大年
春节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处处洋溢着节日氛围。在位于周市镇康景路的昆山市福利院,老人和孩子们虽然没有自己家人的陪伴,但是他们并不缺少爱,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用陪伴温暖着他们的心。
年初二,在福利院福馨楼二楼的休闲区域,红色的福字灯笼以及门上的对联将这里装点得格外喜庆,电视机里精彩的新春节目正轮番上演,老人们一边看电视一边话家常,旁边还有几位老人玩起了棋类游戏,不时传来阵阵笑声……护理人员则在一旁陪伴着,除了为老人们准备小吃、水果,还不时为老人们端茶递水。
“我住在福利院18年了,生活一直很舒心,去年我们搬到了新院区,住进了宽敞的双人间,中央空调不间断保障,还配备了集中洗衣房等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们养老之需。”88岁的潘郁芬阿婆高兴地说,“春节期间陆续有爱心人士来看望我们,为我们带来吃的、穿的、用的,我们十分感激。”
与老人们相比,福利院孩子们的新年更加有趣。大年三十这天,女孩阿芬(化名)穿上了福利院为她准备的一套新衣服,由福利院“妈妈”沈洁琼带着去逛街、吃美食,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市福利院院长沈洁琼说,今年,福利院推出了“党员结对,带宝贝回家过年”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福利院孩子感受来自家庭的温馨,从精神上温暖这些孤残孩子的心。
新年里,福利院还备足了各色蔬菜、肉类。菜谱安排上,工作人员动足了脑筋,既要保证每天菜式不同,还要考虑老人、孩子的身体情况,确保他们吃得开心、吃得健康。同时,福利院还积极筹划,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陆续推出“包饺子迎新年”“贴福字写春联”“新春大联欢”“谈天说地茶话会”等系列活动,让老人和孩子欢欢乐乐过大年。
“这是我们在福利院新院区度过的首个春节,一进腊月,工作人员就开始忙了,除了打扫、布置福利院,还给老人孩子们排演节目、准备新年礼物。”沈洁琼告诉记者,为了保障他们过一个安定、祥和的春节,院里制定了节日值班表。老年部、儿童部、医务科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总务科、食堂每天安排人员上班,保障节日期间工作正常运行,行政人员由院长带队轮流24小时值班。“让老人孩子过个好年,只要他们感觉到幸福了,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沈洁琼说。
(记者 张田)
创新创业人才王磊 ——
别样的团聚 分享创业故事
新春佳节,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人才选择在昆山过年,年味里是浓浓的文化与创业的情怀。说起在昆山过年的感觉,王磊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趁着春节假期,他与好友有了一次在昆山深度游的机会,总体感觉是古镇的文化气息浓厚、新城的现代感十足。
王磊的老家在甘肃农村,是苏州湛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也是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原以为在昆山的春节会比较冷清,但实际上有很多朋友都没回老家,也有很多新昆山人在这里安家,和大家聚在一起真的很热闹。”来昆山已有五年,但在这里过年还是头一回。王磊说,在昆山过年,贴春联、看春晚、包饺子、拜大年等传统年俗一样都没少。此外,他还与朋友一起到周庄古镇“打春牛”祈福,感受浓浓的江南水乡传统年俗。
“别样的团聚,别样的年味儿。”有机会和三五知己聚在一起,有讲不完的创新创业故事,王磊敞开心扉,和大家一起分享。湛清环保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平均年龄27岁,是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团队。然而,湛清团队的起点并不高,公司成立之初没有成熟的技术,也没有创新的模式,被迫到市场一线和客户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技术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步摸索出创新的方向。王磊坦言,选择在环保领域创新创业,是因为国内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刚刚起步,有充足的空间去突破、去创新,但时间很紧迫。
可喜的是,湛清环保连续三年保持100%以上的销售额增长率。不仅如此,他们还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目前已申请18项专利,掌握近十项核心技术。“创新型企业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具备工匠精神,在创新上精益求精、在技术上持续改进,做迎合市场的创新者。”在王磊看来,企业创新不能脱离市场需求,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哪怕有再领先的技术、再独特的模式,都会变成了一场自娱自乐的创新秀。
新的一年,是充满机遇和希望的一年。王磊了解到,昆山人才资源总量达36.3万人,在他看来,创业的意义在于通过模式、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为社会创造更高价值。这个过程没有终点,而且注定是一段充满艰辛的道路,迎接挑战和解决困难是创业路上的永恒话题,这就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极大的勇气。王磊始终坚信,昆山是一个有梦想的地方,更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湛清环保的明天会更美好。(记者 史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