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不少市民都去烈士陵园敬献花篮、缅怀先烈。东台三仓烈士陵园,位于三仓镇北郊新五村境内。1945年,苏中四分区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120名烈士而建了一座“五角亭(即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亭)”,在此基础上,1980年进行扩建,如今形成了以纪念抗日烈士和粟裕将军等为主题的系列建筑群。
在三仓烈士陵园,有这样一个人,他多年来以陵园为家,默默地守护着英烈——他就是顾平。
烈士英名墙
出于对烈士的感情
他选择了守护陵园
顾平中等个子,皮肤有些黑,看上去很是干练。
1976年,19岁的顾平参军。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顾平随军上了战场。“我去越南一共24天,虽然时间不长,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顾平说,他到越南后,还没来得及投入战斗,自卫反击战便结束了。但一路见闻,对他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尤其是听闻一些战友的流血牺牲。
从部队退伍回乡之后,顾平选择来到三仓烈士陵园工作,一直坚守到现在。
“能够为烈士们做一点事,为传承红色文化作出贡献,我感觉很荣幸,也很幸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顾平对烈士们有种特殊的情感,也正是这样一种情怀,让他在烈士陵园一守就是35年,“让更多的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的事迹,牢记他们的奉献和牺牲,这才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陵园面积扩大了30倍
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刚来陵园时,这里仅有1945年修建的烈士亭、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以及几亩土地,条件非常简陋。”扩建陵园是顾平到烈士陵园后做的一件大事。“工棚是用借来的油布搭建成的;资金是凭公社管委会开具的介绍信到各单位募集的捐款。”一年多的时间里,顾平四处奔波,虽然辛苦,却成绩斐然。
新建成的烈士塔庄严肃穆,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周克玉上将亲自为塔命名,题字“苏中人民抗日烈士纪念塔”。现在,三仓烈士陵园由原来的2亩多扩建到60多亩,形成了以纪念抗日烈士、粟裕将军、东台英烈、新四军一师等为主题的系列建筑群,成为省、盐城、东台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德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在陵园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顾平有意识地收集文物、史料和历史图片。他在报纸、网站等媒体公开发布征集史料的信息,与有关部门的同志奔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征集文物。
“2000年的时候,我听说一位新四军老战士打算把一件重要文物捐给当地档案局。我立刻联系上他,希望他把文物捐给我们烈士陵园。”顾平说,他多次登门沟通,最后对方被他的真诚打动,同意将文物捐给三仓烈士陵园。
经过顾平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现在陵园内有新四军东进塑像,退役的歼-6战斗机、榴弹炮,粟裕将军生前用过的物品等大小文物2000多件。
整理英名录
搜集了最全的东台烈士资料
2010年,东台市实施慰烈工程,其中有一项任务就是在三仓烈士陵园内新建一座东台市烈士英名墙,顾平主动请缨。“当时我收集到一共有三个版本的烈士名录,一个是江苏省民政厅出版的,收录了2108位烈士名字,一个是东台市党史办出版的,收录了2205位烈士名字,还有一个是人武部出版的,收录了1964位。”三个版本互相有出入,出现不同烈士名字,顾平决定一一核实,即使是相同的烈士姓名,也要一一确认。
“极个别的需要找当地部门了解,如某一战士的名字被抄录了两遍,当作了两个人,其实就是同一个战士,这就需要到乡里、村里核实。”为核实烈士信息,三仓的30多个村,顾平基本上都跑遍了。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顾平终于编辑整理出了目前东台全市最完整的烈士名录,收录2238名烈士资料,后来这个名录被录入民政部中华英烈网。“在其他版本里,我一共找到42处将烈士名字写错的。比如记载的名字为‘沈不书’,后来我到地方上去查,发现应该是‘沈尔书’等等这样的笔误或者同音不同字,都被我更正过来。”
慰烈工程还将东台市352名散葬烈士集中安葬到三仓烈士陵园。顾平负责三仓镇40个散葬烈士的排查登记迁葬和全市集中安葬接待工作。从现场拍照登记到签订迁葬协议,每个墓地他要去五六次。新四军48团营长吕思奇,1946年7月在黄桥战斗牺牲后,安葬在东台金北公墓,2001年市领导批示迁葬三仓烈士陵园。由于顾平的热心与认真,吕思奇的子女寄来了感谢信,并将吕思奇牺牲前3天写给夫人的信捐赠给了陵园。
现在,每年来三仓烈士陵园扫墓的各界人士达30多万人次。清明节期间,顾平每天7点左右就到单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上午8点到下午5点多,顾平负责接待和讲解,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4000多人次,讲解10多场次,有时连口水都顾不上喝。接待结束后,他还与大家一起将园内打扫干净。
35年,顾平用他的言行诠释了一个曾经的老兵的坚守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