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193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向全党阐述了这个真理。1941年秋,在淮北苏皖抗日民主根据地,由开明地主许老太出资捐建,以广泛吸收知识青年、培养抗战人才为宗旨的淮北中学应运成立。日前,记者来到革命老区泗洪县孙园镇洋井村,走近抗战时就成立的淮北中学。
许老太捐300亩良田建学校
孙园镇政府工作人员薛为传介绍说,1942年6月底,一位名叫闫华晨的有志青年,从已经沦陷的家乡河南睢县,冲破层层封锁来到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参加抗日。在新四军四师政治部的介绍下,闫华晨前往位于10公里开外的孙园镇洋井村的淮北中学学习。
几十年后,闫华晨在一篇回忆文中写道:“我们只有几块自制的土黑板和几盒粉笔,松树林就是教室,我们席地而坐,膝盖就是课桌,没有课本,就靠老师讲学生记。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学了各种革命、战斗、生产知识,淮北中学是培养我成为革命战士的摇篮。”
“我们家当时提供了100间房子给淮北中学学生住,几百亩好地给他们种,自己上课劳动产粮食,自己吃用开支。”说话的老人名叫许昌明,他说自己现居住的孙园镇洋井村一带,就是当年淮北中学所在地。他说,许家祖上在抗战时期是苏北一带闻名的大地主,许昌明的曾祖母当时人称许老太,一向乐善好施深明大义。当得知边区政府正在筹建培养革命人才的淮北中学,许老太慷慨解囊,不仅将家中300亩良田无偿捐给学校,还让出自己居住的高屋大院给学生们当宿舍。许老太的义举通过根据地的机关报《拂晓报》被广为传颂。正是有了许老太的支持,淮北中学从1941年6月底筹建到9月1号正式开课,前后仅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
抗战期间有2000多名青年毕业
江苏省淮北中学语文老师、泗洪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静山介绍说:“当时在我们淮北中学成立那天,许老太还送来一块匾,叫‘为国储才’。彭雪枫师长在报告中特意提到说,这种‘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伟大精神,是最值得感激和赞扬的。”
据介绍,在淮北中学的筹建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将这所革命摇篮命名为中学,更有利于大量吸收各阶层的知识青年。当时的淮北中学与淮北干部行政学院、抗大四分校并称根据地三大学府,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命令麾下的精锐骑兵团调至淮北中学附近操练、布防,保卫学校师生的学习、生产、生活。师生们在学习之外便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边区大生产之中。当时的《佛晓报》上记载了这样一组数据:1943年到1944年的大生产运动中,淮北中学师生收获玉米、高粱、小麦、豆类等六、七万斤,萝卜、白菜、冬瓜、南瓜等十五万斤。
当时淮北中学的学制长的一两年,短的三五个月,课程涵盖了社会科学、国文、英文、数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抗战期间,先后有2000多名青年从这里毕业,汇入了抗日救国的洪流,有的还成为了后来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1945年,随着抗战胜利,淮北中学停办。直到2001年,淮北中学建校60周年之际,在诸多老校友的倡议下,泗洪县二中正式更名为江苏省淮北中学,以继承这所抗战学府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