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蓝绍敏在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驻点调研侧记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09-18

  沉下身去谋发展率先垂范转作风

  ——蓝绍敏在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驻点调研侧记

  9月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蓝绍敏与村民一起收割老吴家自留地里的黄豆。顾祥忠摄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  九月的泰州大地,秋高气爽,硕果累累,景色迷人。

  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即将迎来又一个丰收年,连片的家庭农场里的稻谷长势喜人,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花芬香。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9月4日至8日,市委书记蓝绍敏轻车简从,来到小杨村开展“三解三促”驻村住户调研。在两个休息日、三个工作日的短短5天时间,先后走访村民上百户,座谈和随访村民300多人次,并就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践行“三严三实”作风情况进行督查。

  五天里,蓝绍敏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党员干部、种养大户、重点企业和普通村民当中倾听意见建议,与大家共同谋划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深入农家访民情,细看小杨新变化

  小杨村紧邻溱湖风景区,是一个充满浓郁的水乡特色的村庄,也是一个有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村。近几年来,该村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狠抓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强化乡风文明培育,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去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266元。

  9月4日,到这次驻点入住户吴桂宝家简单交流后,蓝绍敏即步行到村部调研。他先后察看京东在小杨村设立的合作点、党员干部和群众多功能活动厅、村综合服务中心,并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交流,详细了解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大家坚守农村、无私奉献、一心带领老百姓发展致富的思路举措表示肯定。

  老百姓心中的小杨村到底怎么样?大家对村两委会的工作是否满意?未来还有哪些期待?随后几天里,蓝绍敏又深入到群众当中走访调研,不定时间,不定线路,不作事先安排,既有村支书陪同,也有支开村支书独自“微服私访”,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聊。在村民家里、大路旁边、小超市门口,哪个地方人多他就来到哪里,与老百姓随机“站谈”,细看细听小杨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5日晚,蓝绍敏特地支开村支书王小军,与随同的一名工作人员进行“微服私访”,见到纳凉的村民就凑上去聊上几句。很快,大家就知道与自己聊天的正是市委书记蓝绍敏,跟在后面的村民越来越多,原本宁静的小杨村也变得“热闹”起来。“我就是出来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的,希望你们有什么就说什么。”看到大家认出了自己,蓝绍敏要求大家不要顾虑,畅所欲言。当听到老百姓对小杨村的变化发自内心地赞美和肯定时,蓝绍敏由衷地感到高兴。

  6日上午,蓝绍敏又继续深入到村民当中走访。在村民卫士和的院外,看到几位老人正在闲聊,他快步走上前去与大家打招呼。得知前来看望大家的是市委蓝书记,老人们都站了起来。“小杨村这几年的变化怎样?”“大家对村干部的工作满不满意?”“对我们的工作还有哪些要求?”看到大家都有些拘谨,蓝绍敏鼓励大家大胆地讲。看到蓝绍敏满脸笑容,没有半点“官架子”,大伙儿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过去一出门就是烂泥路,鞋子踩得漫了帮;现在全是水泥路,走在上面心情都舒畅!”“小杨村是紧跟中央不走样,环境卫生上档次。”“小杨村变富变美了,群众打心眼里支持村干部的工作。”“南北河被堵塞是我们的一块‘心病’,要是能够把它打通就更好了。”……此时此刻,大家完全没有了身份的界限,更像是熟人之间的“唠嗑”。很快,站在路边半个多小时了,但大家却越说越有劲,一点都不觉得累。听到老百姓对小杨村的变化交口称赞,对村干部的工作真心拥护,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蓝绍敏鼓励村两委会一班人继续用心做好各项工作,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居住环境变美了,老百姓的口袋鼓不鼓,村集体经济强不强,蓝绍敏也十分关心,先后来到部分家庭农场、恒大鹅业有限公司和溱湖绿洲生态园、罗家舍参观考察,了解特色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

  小杨村紧邻溱湖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小杨村招引能人建起溱湖绿洲生态园,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旅游度假。在巩固提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小杨村打算把自然小村落罗家舍也打造成一个特色农家旅游项目。蓝绍敏实地考察了罗家舍,对他们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的想法表示赞许,建议他们进一步论证好农家旅游项目开发的“钱景”和“风险”,更准更好地把小杨特色村落的味道做出来,培育村级经济发展新亮点。

  “三大主题工作”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小杨村充分利用在外能人,为家乡建设介绍项目信息。不久前,就得到并推动了一个投资3000万元的三产项目落户。蓝绍敏对基层党员干部自觉关心项目建设、支持项目建设、参与项目建设的劲头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人人都参与进来,力争实现项目建设更大突破。

  驻村调研期间,蓝绍敏还走访慰问了部分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群众,向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老党员王伯和是原桥头乡供电站站长,退休回村后义务当起了路灯监管员。老干部卫正确曾任小杨村党支部副书记,主动参加村老娘舅调解队,帮助调处邻里纠纷。蓝绍敏希望他们继续发挥余热,为村庄建设贡献智慧。大学生王演正在河南洛阳理工学院就读生物技术专业,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无固定收入。蓝绍敏告诉他,市委市政府对大学生到泰州企业工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希望他学好专业知识,将来为家乡发展多作贡献。村民韩扣林曾因工致残、妻子患病,一度陷入贫困。但是,镇村干部没有忘记他,联手帮助他自主创业搞起了香菇种植,几年下来,不仅还清了妻子治病的巨额欠款,还有了一些积蓄。对于这样的大起大落,韩扣林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村里的干部,感谢党!”得知韩扣林正一步步脱贫过上好日子,蓝绍敏十分欣慰。他说,我们的群众是朴实的、可爱的,我们所做的点滴工作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要我们真心为民,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亲人、当家里人。

  看到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看到“三大主题工作”已成为上上下下的行动自觉和常态,看到广大群众对各级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拥护,看到广大基层干部对事业的信念与坚守,蓝绍敏十分欣慰和感动。结束驻村住户调研前,蓝绍敏语重心长地说,创业无止境,发展无止境,为民谋利也没有止境。对小杨村提出的希望帮助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市、区相关部门要立说立行,拿出方案,抓好落实,尽快见效,为基层的发展加力添薪。

  蓝绍敏与大家零距离沟通交流,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相关问题,让小杨村的老百姓倍感亲切。“听说在蓝书记的关心下,市、区相关部门正在对接研究打通南北河的问题,大家无不欢欣鼓舞。”王伯和告诉记者,得知蓝书记8日上午将要结束在小杨村的调研活动,好多村民都自发地前来道别。

  聚焦问题深剖析,共谋发展新思路

  带着问题到基层深入剖析,是蓝绍敏此次驻村住户调研的一个鲜明特点。家庭农场,就是他重点聚焦、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发展家庭农场,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这几年,桥头镇家庭农场蓬勃兴起,全镇已流转耕地2583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7%。其中,小杨村最具代表性。该村家庭农场建设起步早,发展快,规模适度,覆盖面广,目前已流转耕地324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98%。因此,蓝绍敏把小杨村列为重点解剖的“麻雀”。

  小杨村的家庭农场为什么能够发展得这么红红火火?新常态下家庭农场发展有没有受到影响?能不能更大规模推进这种改革措施?这些都是蓝绍敏关注的重点。5日上午,带着这些问题,蓝绍敏先后实地考察了小杨村多个家庭农场,站在田间地头与农场主深入交谈。王小军告诉蓝绍敏,小杨村在发展家庭农场中,不仅村干部带头干,而且把“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把多年来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农机种子等各类补助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创新、农村承包地的确权登记等统筹起来,为农场主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对小杨村在家庭农场发展中的探索创新,蓝绍敏给予充分肯定。“过去我们是无船不到田,现在是开着汽车来种地。”听了几位农场主的介绍,蓝绍敏高兴地说,习总书记所倡导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真的就在眼前,希望你们继续管理经营好家庭农场,获得大丰收,实现大发展。

  接着,蓝绍敏在小杨村为农综合服务体召开部分农地转包户座谈会,听取大家对土地流转的看法。有的村民说,青年人虽然不种地了,但除了土地流转费用的固定收入外,到城里找份工作,每个月还有2000至3000元的工资收入,一点不比种田差;有的村民说,年纪大点的现在更自由了,只要身体允许,平时就在周边的农场打打临工,挣“小钱”、带孩子两头顾;有的村民说,村干部从调解收割耕种、秸秆禁烧等纷繁矛盾中解脱了出来,有更多精力去做其他工作;还有的说,承包户通过规模经营,种田更为科学、更加集约、更有效益……听到大家伙都能理解支持发展家庭农场,蓝绍敏十分高兴。

  那些至今没有把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又是怎样想的?蓝绍敏特地找来王久太和王久林两户村民交谈。今年59岁的王久太告诉蓝绍敏,因为实际种植面积大于登记面积,所以一时舍不得流转。但从这几年来看,自己的耕地夹在人家农场里,田间管理十分不便,打算新一轮招标时也流转出去。72岁的王久林说,当初因为自己岁数大了,出去打工又没人要,所以仅有的几分地就留下来自己种了。然而也遇到了同样的矛盾,“巴掌大”的地方收割机根本不愿来,还是流转了好。听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后,蓝绍敏说,实践证明,中央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是对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搞强迫命令,流转不流转让农民说了算。

  在深入解剖小杨村这只“麻雀”的基础上,蓝绍敏把家庭农场主座谈交流的对象扩大到全镇各个行政村,在更广范围内剖析问题。当天下午,座谈会在小杨村泽民农机合作社农机库里举行。10多位农场主轮番发言,蓝绍敏不时就一些具体问题与大家展开讨论。不一会儿,座谈的气氛越来越活跃,问题剖析得也越来越深入。大家既谈发展家庭农场带来的积极变化,也聊当下家庭农场面临的即期影响;既分析自身农场遇到的个性问题,也研究面上农场发展碰到的共性问题;既共同商讨眼前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的个案,也共同谋划事关家庭农场未来发展的规划。

  通过近两个小时的思想碰撞,大家对家庭农场存在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醒,对未来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晰。蓝绍敏强调,要坚持把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作为核心,把尊重农民意愿、过细做好农民工作作为前提,把优化发展机制、提升发展水平作为重点,把以点促面、全市先行作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力度,加快研究解决好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加快推进家庭农场更好更快发展。

  家庭农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也推动了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契机。7日下午,蓝绍敏专程来到桥头镇大华机械厂、碧海安全玻璃工业有限公司和中心小学、敬老院考察调研,要求加大新型城镇化推进力度,推动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并进,让更多的农村百姓得到就近城镇化、就地城镇化的实惠,过上离土不离乡的幸福生活。

  市委书记亲自关心家庭农场发展,沉到田头深入剖析问题,让桥头镇的农场主十分振奋。“真的没想到蓝书记会到我的农场参观,更没有想到自己能够零距离与蓝书记探讨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农场主卫泽明告诉记者,前几天,专门学习了蓝书记的民情日记《希望的田野》。这篇日记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对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看得深看得远,让我们感到丰收的希望真的就在眼前。

  真心实意听意见,顶真碰硬查作风

  百姓心中有杆秤,党员干部作风实不实、干不干事、效果好不好,群众心里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此次驻点调研,适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农村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究竟怎样,群众对市委的工作还有哪些意见,下一步“三严三实”作风建设如何深入?蓝绍敏带头深入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顶真碰硬查找“不严不实”的问题。

  为了最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蓝绍敏入住小杨村当晚即到村民家中走访听取意见。在随后的几天内,他又利用调研村庄环境整治、种养大户、重点企业的机会,即兴召开“站”谈会不少于10次,与镇村主要负责人开展个别谈心,随机向群众征求做好市委工作的意见建议。

  调研期间,蓝绍敏还先后主持召开小杨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会、镇村干部“三严三实”和全面从严治党座谈会及姜堰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情况、桥头镇经济社会发展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情况汇报会,进一步听取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的意见建议。

  每次座谈会,蓝绍敏都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一一记录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7日上午举行的镇村干部“三严三实”和全面从严治党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的同志把重点放在了专题教育取得的成效上,蓝绍敏立刻打断他的发言,重新“约法三章”:“三严三实”会风首先要实,这个会议不听成绩和好话,大家放开胆子,以市和区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围绕作风建设,有意见提意见,该放炮就放炮。蓝绍敏顶真碰硬查作风的态度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座谈会的气氛也变得更加“火辣”起来,不少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身上存在的“不严不实”的作风逐步被“揭露”出来。

  李堡村村民李林山说,干部说话要算数,向老百姓作出的承诺要兑现,“哪怕脱裤子去当”也要把事办成,绝不能对群众“放空炮”、“打哑炮”。

  状元村村民黄明生说,前几年,镇里打算重建状元楼,选址的地方也拆了,可是迟迟不见动静。到底是建还是不建,党和政府应该给群众一个准信,不能闲在哪里。

  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李荣说,上级机关部门对基层的考核评比活动仍然较多,希望能精简的精简,能合并的合并,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让党员干部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展和服务群众中去。

  桥头镇人武部副部长吴凤国说,随着简政放权、转变作风、效率提高,确实很多原来好办的事情好办多了,但也有些机关部门以讲规矩、讲责任、讲依法为由“一拒了之”,一些原来就难办的问题越来越难办了。

  ……

  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蓝绍敏说,基层干部,权力不大,责任不小,作风建设十分重要。老百姓看党、看政府,不是看我们怎么说的,而是看我们怎么做的,特别是看与他们天天打交道的党员干部怎么说怎么做。农村发展遇到的问题矛盾比以往复杂得多,我们的基层干部还是要善于转变作风,善于做好工作。

  蓝绍敏强调,总书记一再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又而严、实而又实地锻造更优作风。要坚持为民宗旨,把我们想事情、做决策的出发点,建立在一切为了群众之上,多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多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要坚持依靠群众,把改进作风的着力点,建立在一切依靠群众的基础之上,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最强大后盾,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共同把泰州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要坚持发展的成效接受群众检验,把群众答应不答应、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和尺度,真正做出老百姓满意的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

  蓝绍敏的讲话尤其是《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干部?》这篇民情日记,在姜堰区、镇、村三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王小军说,蓝书记不光是对我们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提出要求,而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立说立行。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他不是一听了之,而是要求工作人员立即查明情况,跟踪督办。“蓝书记顶真碰硬的工作作风,让我们深受教育,也为我们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指明了方向。”

  ……

  秋风送爽到小杨,一枝一叶总关情。短短五天时间过去了,但蓝绍敏与小杨村的老百姓早已成为“一家人”,同坐一张凳,同吃一锅饭,同唠一家话,同干一地活。那一幅幅生动和谐的画面,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深深地印在了乡亲们的心中,也深深地留在了蓝绍敏的记忆深处。

  看着渐渐远去的村庄,蓝绍敏深有感触地说道,老百姓对干部作风的期待目光、对发展致富的殷切希望,就是我们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不竭动力。既然群众信任我们,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在心中牵挂着他们,就没有理由不为此而加倍努力、加倍奉献。

原标题: 蓝绍敏在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驻点调研侧记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