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抗日根据地在开辟之初,就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近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多方走访,探寻盐阜抗日根据地在困境中坚持发展经济的记忆。
重读旧闻
夏季公粮今年比去年轻
我们盐阜根据地,为要减轻人民负担,好几次实行精兵简政,所以今年夏季比去年丰收,公粮却比去年减轻了。你看今年夏季公粮分八级每亩要交公粮数目是:
一、田不足三亩的免交(与去年同)。
二、三亩以上不足十亩的交三斤半(去年五斤,减少一斤半)。
三、十亩以上不足二十五亩的交四斤半(去年六斤半,减少二斤)。
四、二十五亩以上不足四十亩的交五斤半。
(节选自1943年5月25日《盐阜大众》)
抗战纪念专题二维码
盐阜大众报微信二维码
人民生活困苦,经济建设刻不容缓
盐阜抗日根据地开辟之初,经济落后,灾害多发,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由于敌人的封锁,根据地的物资供应遇到严重困难,医药、文化用品、火柴、肥皂等日用工业品都很缺乏。干部、战士抽烟,都用旧报纸卷成喇叭筒,再塞进烟丝,做成‘抗战牌’的土香烟。洗衣服没有肥皂,用稻草灰浸到水里洗……”市委党史办副主任王海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敌伪据点林立,扫荡频繁,层层封锁。这种情况下,如不积极开展对敌武装斗争,狠狠打击敌人,敌后人民的生命财产就毫无保障。然而坚持斗争,扩大抗日根据地,巩固政权,争取战胜敌人,必须要有一定经费供给。
一边是烽火连天的战场,一边是食不果腹的艰难境况——刘少奇一踏上盐阜大地,便洞悉了当时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在1941年5月召开的华中高级干部会议上,他指出,“人力、物力、财力加上马克思主义就等于胜利。”“假设没有饭吃,没有衣穿,那么军事、政治工作就没有办法做。”刘少奇在《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十分明了阐述,“我们就是要把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彻底办好。”
经济建设刻不容缓,盐阜抗日根据地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确定经济工作的三大任务:保证财政收支平衡,保证军需供给;实行“合理负担”,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展开对敌经济斗争,巩固根据地经济。
恢复和发展生产,扭转经济困难局面
新四军三师在阜宁举行生产展览会。
围绕经济工作的三大任务,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以及盐阜抗日民主政府推出了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经济改革措施。
“如清查田亩,1941年的清查结果是增加200余万亩,大大增加了公粮,减轻了人民负担,并为田赋征收改革奠定了基础;如向群众和地方士绅募集公粮,1941年夏根据地共征粮1500万斤,勉力保证了盐阜区35000余军政人员生活给养;又如鼓励垦荒,规定无论公荒、私荒或生荒的土地,一律放垦给农民耕种,原来荒废的土地越来越多被开垦出来……”王海燕说,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对粮食问题十分重视,组织做好粮草征集工作,以保证军需民食,为战胜日寇和克服灾荒作出贡献。
除了粮食生产在迅速恢复,根据地其他的经济建设也同样开始走上复苏的道路。
海滩办起了盐场。“陈家港被敌人占领后,八滩场晒起了盐,年产量达20余万担。”王海燕说,在当时,食盐出口增加了税收,根据地得到一大笔财政收入。
土榨油坊发展兴旺。在羊寨恒源、益林裕茂、东沟兴东等油坊相继开办起来以后,根据地出现“油香遍街巷,豆饼堆满仓。水上货船密,日夜生意忙”的景象。
土纱土布生产蓬勃发展。根据地提倡“家家纺纱、村村织布”,县以上机关干部每人都有一部纺纱车,各县也都成立了纱布交换所,极大解决了军民衣着需要。
……
依靠了人民,依靠着抗日的决心,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局面逐步得到扭转。“据《1943年度盐阜区财务收支报告》等史料记载,1941年至1943年,盐阜区3年合计收入5184.5万元,总支出5432.7万元,收支相抵仅赤字248.2万元,财政状况基本上做到了平衡。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经济环境中,这个成绩来之不易。”王海燕说。
壮大财经队伍,激发生产热情
盐阜区生产模范刘老好组织全村480辆纺车纺纱,支持抗日。
“在日伪频繁而又残酷的‘扫荡’、‘清剿’中从事财经工作是异常艰难的,我们的财经、税务工作者多次遭到敌人绑架和暗杀。”王海燕说,许多根据地财经干部没有扛上枪走上战场,但他们打响抗日经济战场上“枪声”——敌人在棉区筑据点收购棉花,他们就登记棉田上门收购;敌人在产盐区筑据点,他们就控制盐灶;敌人搞暗杀和绑架,他们就组织税警武装征税……
在艰险的斗争环境中,英勇顽强的财经、税务工作者战胜敌人的种种破坏,千方百计增加着根据地税款收入。数据显示:1941年,盐阜抗日根据地税款收入1587万元,上缴华中局470万元;1942年,根据地仅夏季就征公粮536000担,代金77万元,超过1941年所征公粮的总和。“根据地经济工作的加强,客观上也培养了大批优秀财经人才,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盐阜区已拥有一支千余人的财经队伍。”王海燕说。
开展经济建设,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生产热情?
1942年9月,盐阜行政公署先后颁发了《盐阜区垦荒条例》、《盐阜区纺织奖励办法》、《盐阜区合作社暂行条例》。主要内容包括:开垦公荒自领垦之日起5年内免除赋税,开垦生荒3年内承垦人不纳租税;对兴办纺织厂的免缴营业税、产销统税、原料进口税。对办厂成绩显著者,政府还对其实行低利贷款、奖励百元至千元现金等。特别是1943年颁发《盐阜区生产奖励办法》的同时,拨10万元贷款作为生产奖励基金,对农业、工业生产成绩显著者,授予乡、区、县农业或工业劳动英雄的称号,并给予300至800元的物质奖励……
盐阜抗日根据地干群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生产骨干和积极分子。
经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巩固和发展以及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寻访手记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加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独立坚持长期敌后抗战的重要一环。盐阜抗日根据地经济,经受了日伪经济封锁、掠夺和破坏的严峻考验,实现了从弱到强、自给自足,有力保障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也为党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宝贵经验。
记者在市委党史办了解当年根据地经济建设情况。
盐阜抗日根据地在坚持抗战的同时,努力开展经济建设并取得巨大成绩,究其原因,主要一方面严格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制定并实施了符合根据地实际的经济建设政策,另一方面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重温这段历史,给予我们很多现实启示。今天,盐城正处于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奋力谱写中国梦的盐城篇章。
史料链接
1941年7月19日,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布减租减息法令。
1941年9月,盐阜行政公署成立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
1944年2月,盐阜区已有各种形式的换工组、互助组9140个,至年底,组织起来的农户已占全区总农户的20%,互助组生产的农产品产量约占总产量的20%至25%。
(据盐城市委党史办编纂的《新四军在盐城丛书之六财经战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