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近日,在华夏文明第一河示范段工地附近,三五成群的鹭鸟时而迎风而起,时而信步河边,看上去并不惧怕不远处忙碌的建设者。透过眼前这和谐动人的画面,我们已然能感受到生态城市的美丽和魅力。
顶层设计:赋予城市生态底色
河流、山川、绿树和洁净的空气,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城镇化一旦背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就会给城镇治理带来诸多难题,造成发展的不可持续。
过去,传统工业化在迅猛发展、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两座山论”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
近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把生态建设作为带动城市升值的催化剂,强力推动以林业生态建设、水生态建设等为载体的绿色化进程。
其实,在新常态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已启动生态建设工程。对此,我市又清晰认识到:生态城市建设还要杜绝千城一面,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去年12月,我市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被赋予探索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新型城镇化经验模式的使命。如今,在自上而下的统筹推动和城市自身的创新实践中,洛阳正坚定不移地沿着具有洛阳特色的生态城市发展道路前行。
项目支撑:优化再造生态系统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然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单是理念的升华,更应是一个创造发展条件、积聚发展力量,把再造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的过程。
洛阳水系密布,山川秀美,生态空间布局独树一帜。如何放大生态优势,是洛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水筑城之形。伊河、洛河等五大河流,塑造了独特的城市框架。近年,面对水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的现状,我市明确巧调水、多蓄水、用活水的思路,编制了“一区三带五引七提九湖十八潭”的市域水系规划。随着伊洛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华夏文明第一河、故县水库引水等水生态文明项目及其配套的水污染治理工程加速推进,水生态的红利正逐步释放。
过去两年,我市还着力提高城市绿容率、绿视率,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空间。隋唐洛阳城万亩森林公园、林业生态圈、城市园林提升等林业生态建设的升级,也让城市更加生机勃勃。
除了水和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等工程也在同步推进,城乡一体的系统性生态建设已见成效。
与此同时,随着洛深合作持续深化,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落地,我市也将通过对国内外发达地区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和管理经验的有效挖掘和推广,缩短“摸着石头过河”的时间,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
承载发展:加速释放发展活力
让生态环境休养生息的过程,也是经济提质和民生改善的过程。
时下,山、水、气、绿“四篇文章”同步打造,保护和再造着城市生态系统。更多的水、更多的绿,也在把更多的人才、项目引到洛阳。
以水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例,再过不久,伊河东湖和洛河东湖将蓄起近万亩水面,伴随生态而起的前沿产业也将加速落地。届时,洛阳这座古老城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生态选择,将再一次为人们津津乐道。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推进生态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洛阳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日前,市委书记陈雪枫受邀在201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浓墨重彩地推介了山水森林城市名片。毋庸置疑,良好的生态也将为我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深层次合作提供广阔的“绿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