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内箱、铜铸外板、金箔整贴,所有图案纹路均由匠人手工雕成,花费时间超半年,这样豪华规格的“保险柜”你瞧见过吗?昨日,原版复制的明清两个皇家档案柜在苏州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据悉,这两个“金匮”是首次京外复制,下周将送往江苏省档案馆永久保存。毫无疑问,它们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记者 崔阳阳 文/摄
皇家资料都靠它保管
可保几百年不腐坏
在吴江北厍社区的一个工业园内,记者看到了原样复制的明清两代各一套皇家档案柜的整体容貌。此时,两套铜铸包金的档案柜已完成所有制作工序,不日就将运送至省档案馆。据了解,这两套皇家档案柜分属明清两代,其结构全部按明嘉靖年间建造的“皇史宬”内的“金匮”原样复制。所谓“金匮”,指的是云纹雕龙的木柜,在这些“金匮”中,收藏着历朝皇帝的实录和圣训,以及皇室的家谱等,是收藏皇帝个人及其他家族成员个人资料的绝密“保险柜”。
据介绍,复制的明清两套皇家“金匮”结构内层均为厚实的樟木箱,中层铜铸五个面均有金龙与祥云的图案刻制,外层整体贴金,每个柜子造价十好几万。两套“金匮”外形规格一致,长为1.36米,高为1.3米,宽为0.7米。每个“金匮”重达七八百公斤,必须由好几个大汉合力才能抬起。这样的“保险柜”既防霉防潮还防火,可以保里面的资料几百年不腐坏。
要分清两套“金匮”的朝代,秘诀在于外面的图案雕刻。记者看到,档案柜上雕刻的五爪金龙活灵活现,神态各异。“明清两代档案柜的龙体和祥云各有特点,明代的龙要清瘦些,清代的龙则相对饱满粗旷。”负责此次原样复制的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所长陈凯歌说。“在祥云上,明代与清代也差别大,容易分辨。”
据了解,对于档案的保存与传承,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全匮石室”制度。历代皇室都会利用“金匮”来保存珍贵的皇家资料。目前在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的“皇史宬”,正是保存皇家资料最全最完整的纯石建造的皇家档案馆,里面存放了明清两代152个云龙纹镀金的铜皮樟木柜。其中,明代20个以上,清代130个以上。此次苏州复制的两个“金匮”原物正是其中之二。
拍原物照片用了好几小时
制作过程一波三折
要说这两个原样复制的皇家“保险柜”的由来,要归功于江苏省档案局的牵线搭桥。今年年初,陈凯歌接到江苏省档案局的委托,要复原明清两代各一套档案柜,其结构、图案需按“皇史宬”内的明清文物原样复制。而此次原样复制,也是国家首次允许地方档案馆仿制。
“因为之前有关皇家档案柜的公示的资料少,刚开始接到任务时我也不甚了解。”陈凯歌回忆,“后来经江苏省档案局牵线搭桥,北京方面允许我们前往拍照了解。”当时,陈凯歌与同事为了后期能够更精准地设计出图纸,拍照十分细致,每个面都要多角度全方位拍摄,这一拍就过去了三四个小时。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当时陪同拍照的“皇史宬”内工作人员,看到拍照时间如此之长,调侃着说,你们比唯一一次拍摄的央视记者时间还长。“似乎还有吝惜不舍之情。”陈凯歌笑着说。
但是即使拍照时再细致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陈凯歌回苏后着手复制档案柜时,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将照片转换成设计图纸。据了解,当时省里对此次复制档案柜十分重视,光是陈凯歌设计的图纸,省里就开会六七次提出修改意见。“哪里像,哪里不像,龙的造型应该怎样,龙身的拱度如何都有讲究,光是图纸确定就花了很长时间。”陈凯歌说。
待图纸确认完毕,接下来的便是模具刻制后用铜浇铸。由于整体浇铸容易出现柜身不平整的问题,陈凯歌与其团队决定采用分体浇铸的方式,樟木箱柜外采用的是厚实的铜板,然后再焊接上手工雕刻的皇龙与祥云。“为了复制成品尽善尽美,我们的皇龙与祥云全部都由苏州有名的匠人纯手工雕刻。”陈凯歌说。
据了解,雕刻这些图案花纹,正是复制团队碰到的第二大难题。每个档案柜上都有皇龙与祥云数百个图案,每个图案都需要匠人亲自雕刻。省方面的要求是,每一条龙的神态、每一朵云的造型都必须要神韵一致。而每个匠人的风格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档案柜的雕刻造型只能由一位高水平匠人操刀,光是雕刻龙纹祥云就花费了团队半年多的时间。
其间,省档案局方面多次到苏州现场查看提出建议,反复修改好几次,基本造型终于验收合格。接下来,又是一个细致活儿——贴金箔。据北厍地区负责贴金的企业负责人介绍,每套柜子需要贴金箔12个平方左右,这两套柜子总共花费金箔7000张左右,合成黄金约200多克。由于档案柜上雕刻有龙纹祥云,凹凸不平,有的地方金箔要贴上两三张,喷漆打底也是个技术活,稍有不慎遗漏了细节,金箔就会贴不上。陈凯歌说,为了配合省档案馆的展示,他们又连夜赶制了木质底座,高40公分,重达有一百多公斤。
(责编:顾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