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昂首阔步迈向创建江苏海洋大学新征程

来源: 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15-10-20

 淮海工学院,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连云港市,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响应国家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30年来,淮海工学院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着力打造海洋特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淮海工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2014年,学校“海洋科学与技术”作为江苏省唯一的海洋类学科,两次被列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近年来,学校先后建成了一大批涉海科研平台: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与省海洋与渔业局共建江苏省沿海特色水产品加工研究开发中心……它们的建成,为服务江苏沿海开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0年来,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学校创建江苏海洋大学工作。2003年5月,省委主要负责人视察淮海工学院,对学校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发展构想给予肯定。《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江苏海洋高等教育,加快在淮海工学院的基础上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的步伐”。2008年7月,建设江苏海洋大学列入连云港市重大工程;2015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学校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工作表示支持;随后,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正式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江苏海洋大学创建工作。

  30年来,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倾力打造海洋特色,精心铸造海洋品牌,致力创建江苏海洋大学。人才培养体现新要求,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科学研究达到新水平,人才队伍激发新活力,社会服务开创新局面,校园文化呈现新气象,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扎实的办学基础。

  品牌与优势学科发展铸海洋特色

  东部沿海省市中,江苏拥有954公里长的海岸线,其中,连云港市162公里海岸线中40公里的基岩岸线为全省独有;江苏有3.7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富度位居第四,而海洋经济却是全国的洼地。东部沿海省市中,海洋大学星罗棋布,江苏的海洋高等教育却亟待加强。

  作为一所地处沿海的地方普通高校,如何抓住机遇,找准定位,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淮海工学院党委书记赵炳起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紧紧围绕江苏海洋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做大做强涉海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江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学校党委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内涵建设、水平提升和特色培育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校以“海洋科学”学科为依托,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优化全校具有优势的涉海学科力量,一个海洋特色鲜明的学科群已初具规模。目前,“海洋科学”学科涵盖了海洋科学、海洋管理、海洋信息、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等多个契合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

  学校还在传统专业的基础上,针对江苏沿海产业发展需要,新开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涉海专业,一举成为江苏省海洋学科门类最齐全、几乎覆盖江苏所有海洋产业门类的高校。

  目前,学校拥有本科专业62个,其中涉海专业和方向18个,其中“海洋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水产养殖学”3个专业被列入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2014年,学校“海洋科学与技术”作为江苏省唯一的海洋类学科,两次被列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2015年6月,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水产养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四个专业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立项。涉海专业每年在校学生5000多人,已经有数万名涉海专业毕业生投身江苏沿海开发的大潮。这是学校坚持海洋特色办学的一个缩影。

  2013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淮海工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海洋科学”“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学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新飞跃,跨入了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搭建。近几年,淮海工学院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省级重大涉海研发机构——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建成了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一大批科研平台的建设,使得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近5年,全校教师共主持或参与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00多项,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0多篇,申请专利200多项。

  培养与引进人才队伍重高端打造

  刘伟,2008年于美国获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1月,他和他的团队被淮海工学院整体引进。从海外到港城,这位34岁的年轻博士和他的团队,用他们极大的热情和才智,全身心投入到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在药物靶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科技攻关的征程中,他也成为创新型药物研发领域享誉中外的领军人物。2013年底,成功入选第五批全国“青年千人计划”,成为苏北地区当年的唯一入选者。“除了连云港良好的新医药产业发展环境之外,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我们可以直接进入项目的研究工作,无须重新整合资源”,他的感受折射出淮海工学院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决心和成效。

  近年来,该校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高水平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队伍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10年时间,学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近亿元,引进、培养教授,博士,师资队伍力量迅速充实壮大。学校引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始终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最前沿,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突破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了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为引进的博士专门设立个人实验室,为博士们的快速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这在其他同类高校中并不多见。

  2012年,该校海洋学院副教授申欣博士成功入选2012年度“香江学者人才计划”,成为国内“海洋科学”学科的首位入选者。

  2012年,工作仅4年的年轻博士徐军田论文《高浓度二氧化碳和高光协同降低海洋初级生产力》在英国著名杂志《Nature》(自然)的子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上公开发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不懈的付出终于有了丰硕的回报。目前,学校教授达到132人;硕士、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接近85%,教师队伍中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77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5人,“香江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在连云港乃至苏北地区成为一块迅速崛起的人才高地。

  “未来5到10年,学校将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启动‘百名博士引进计划’、‘领军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和‘名师培育计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构筑人才高地,建设‘实力淮海’。”淮海工学院院长史金飞表示。

  引领与辐射科研服务促区域发展

  社会服务能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启,对于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连云港的淮海工学院来说,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学校主动走出“象牙塔”,充分发挥涉海科研和人才优势,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海洋文化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将校地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已经成为江苏沿海经济发展不折不扣的重要“引擎”。

  赣榆区是闻名全国的“河蟹育苗之乡”,“万亩梭子蟹养殖基地”。在当地养殖户心目中,他们的致富“多亏了淮海工学院的阎斌伦教授”。已经年过半百的阎斌伦是该校海洋学院教授,30年来,始终把鱼池、虾塘作为教学和科研的“第一实验室”,把科研成果送到赣榆沿海养殖一线,给渔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渔民教授”。他率领团队成员致力于鱼虾立体混养模式的研究,不仅增加了产量、效益,还实现了海水池塘养殖的“零排放”。该项目同时获得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当年获奖的唯一水产类项目。

  向海洋要药物的科研事业方兴未艾。刚刚获批的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将利用其在药物靶标蛋白研究方面的优势,进行海洋活性物质的药用化合物靶向筛选,开发新型海洋药物。实验室负责人说:“我们希望通过海洋药物研究院的集体努力,最终建立全球首个专业的药物靶标蛋白库,确定淮海工学院在国际药物靶标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该校整合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信息等领域的研究力量,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涉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多项成果获得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广大教师在沿海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施展才华,彰显本色。为助推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和连云港市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学校创办了全国首家大学生村官报,与江苏省青联共建了全国首个大学生村官研究所,建成了全国首个大学生村官史料馆,在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工作宣传、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不断延伸为大学生村官工作服务的链条。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近年来,学校与江苏省文联共建了江苏省海洋文化产业研究院,紧紧围绕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淮盐文化、港口文化、西游文化、徐福文化等地域文化,在开发制作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征的影视作品、开展海洋文化产业创意项目、大力培养高层次产业人才上大做文章,打造江苏海洋文化产业的新高地。

  传承与创新校园文化助学生成才

  坐落在神奇浪漫之都连云港的淮海工学院,经过30年的建设,一座园林式、生态化的美丽校园初现规模,一所海洋特色鲜明的大学崛起在黄海之滨,成为欧亚大陆桥东起点上一颗璀璨明珠。

  两万多莘莘学子在这座现代化的校园中,不仅体验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同时也体验着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淮海工学院龙舟队是近年来活跃在国内外龙舟赛场上的一支年轻的“王牌赛队”,他们先后3次取得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两次夺得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江苏省首届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今年8月,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淮海工学院龙舟队以其雄厚的实力,代表江苏队出征,一举赢得了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得益于淮海工学院以“龙舟文化”为龙头,大力开展传统民族体育运动。2009年2月,江苏省大学生龙舟协会落户该校,学校开设了龙舟选项课、龙舟选修课和龙舟俱乐部制课程,并独创了集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的龙舟运动发展模式,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创。

  淮海工学院历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内营造了弘扬和继承中国民族优良传统的浓郁氛围,丰厚了校园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学校搭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专题网站“明理堂”,开辟“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板块,每个板块设有多个栏目。比如,在清明节板块中,设置了“知书明理”、“瞻仰圣地”、“敬献鲜花”、“心语吐露”等栏目。“明理堂”的推出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成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

  近几年,该校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不断增多,为了展示少数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增进各民族各地域同学之间的感情,打造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校园氛围,学校连续五年举办了民俗风情节,展示少数民族特色服装、节日风情图片、表演传统才艺、现场制作与展销特色小吃等,不仅让学生大开眼界,更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观海洋馆是淮海工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3米长的中华鲟标本,形成于40亿年前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重达425千克的单晶体巨晶——东海水晶……这些都是海洋馆的“镇馆之宝”。建于2007年的,集海洋生物标本收藏、海洋知识科普教育、海洋科研与教学于一体的多功能海洋馆,成为学校普及海洋知识,加强海洋观教育的重要基地,极大地促进了浓郁海洋文化氛围的形成。

  在淮海工学院,一系列与海洋文化有关的艺术展演、科技竞赛、科研成果展示和学术讲座等活动常年不断,大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出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海蓝色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底色。

原标题: 昂首阔步迈向创建江苏海洋大学新征程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