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今天是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你知道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吗?老年节里,我们该为父母和身边的老人做些什么?老年节以外的日子,我们又该如何关爱他们?本期民生E客厅邀请了一些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做法。
孤寡老人
福利院生活不孤独
10月19日上午,实验小学的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市福利院,为这里的爷爷奶奶们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演出,看着孩子们纯真、动人的表演,老人们不停地鼓掌,乐得合不拢嘴。
85岁的潘郁芬老人就是其中一位。潘阿婆是一名孤寡老人,在市福利院已经居住十多年,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重阳节快要到了,社会各界不仅送来了慰问金和各种慰问品,还有精彩的表演,有种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感觉。” 潘阿婆高兴地告诉记者,重阳节当天,老人们还会穿上福利院量身定做的唐装,参加一醉酒店准备的“重阳宴”。
除了节日期间,潘阿婆在福利院的日常生活也无忧无虑。潘阿婆说:“这里环境优美,我每天早上起来锻炼身体,和几个老姐妹聊聊天;想吃什么,每个星期都有菜单供我们自己选择;有个小毛病也不要紧,医务室的医生随叫随到。”
@东哥:有一点不得不承认,这些孤寡老人的生活比我父母的生活丰富。我的家乡在东北,因为工作忙的缘故,我每年只有春节时间才回老家,甚至有时连春节都没法回去。对此,我觉得挺愧对父母,但也很无奈。
@楚乔: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正在向高龄化社会迈进。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倡导人们“常回家看看”,然而,如果子女不放假,怎么“回家看看”?建议将重阳节列入法定假期,一方面提高年轻人的孝老意识,另一方面好让子女有机会回家陪陪老人。
空巢老人
和女儿视频通话最开心
10月18日一大早,家住汉浦新村的张月珍夫妇结束晨练回到家中。张月珍开始准备早餐,老伴则戴上老花眼镜打开电脑,关注爱尔兰的相关新闻及天气情况。
他们的女儿本科毕业后出国去爱尔兰深造,如今已在爱尔兰结婚生子。每到周日,是老夫妻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每个周日下午,老夫妻俩就会来到电脑旁,等待和远在爱尔兰的女儿视频通话,对着摄像头,老夫妻俩和女儿有说不完的话,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前几年,我们也曾去爱尔兰住过一段时间,但因为语言不通,始终无法长期居住下去。”谈起两个人现在的生活,张月珍显得有些许失落,她说:“我和老伴都已经60多岁了,老伴老伴,老来相伴。平日里,我做饭他洗碗,我洗衣服他拖地,家务分工,感情融洽,只是孩子们不在身边,始终少了几分热闹。”
@淡淡北冰洋:身为“80后”的我们,儿时理解的孝,就是好好念书,考上大学,更为争气的是走出国门继续深造。然而,当我们长大,离开了家,却再也不能天天陪伴父母,所有感情的维系仅靠每年春节回家和平常的电话联系。这一切,仿佛已背离了孝的初衷。
@YU:与家的距离,很近又很远。现在交通便利,想要回家很快就能到。可是,手里的工作放不下、走不开,回家的计划一次次推迟,相信这是很多离家游子的心结。那么,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比如,平常多跟父母通电话,有机会接他们过来小住等。
“老漂族”
参加社区活动排遣寂寞
住在黄埔新村的62岁老人何桂芬早上6点半起床,做好早饭,待儿子、儿媳、孙女吃完后,收拾好碗筷,便开始了丰富多彩的一天,在小区跳广场舞,和姐妹们唠嗑……一段时间下来,也有了自己的圈子。
5年前,何桂芬从山东老家到昆山,主要帮儿子照看孩子。她老伴因为还要工作而留在山东,就这样,一起生活大半辈子的老两口不得不两地分居。直到去年9月份,小孩子上幼儿园了,白天她便只能一个人在家。忙完家务活,她有时会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有时接到老家朋友的电话,她会一直询问家乡的一些事情,而挂电话后,心里往往又有莫名的失落感。
后来,在儿媳的建议下,她参加了社区的腰鼓队、舞蹈队,跟着排练节目,生活重心逐渐转移。“如今,认识的老姐妹多了,有了说话的人,心里痛快多了。”何桂芬说。
@熊猫BOBO:“重阳节的习俗就是在这一天和亲人一起登高‘避灾’。”今年重阳节是周三,因此我们把家庭聚会顺延到周日,打算带着父母一起到苏州东山爬山,聚餐,除了重温传统习俗,也顺道赏秋景。
@芬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老人衣食无忧。但当我们自以为老人可以安享晚年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老人们更加需要情感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