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幢民房、1958间出租房、外来租户人口3657人。
上世纪90年代初设立的一字桥社区,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以及大量外来人口的入住后,日渐突出的消防安全隐患让这个城中村不再安耽。
这也是继环渚街道后庄村整治之后,中心城区又一个亟待消防安全整治的城郊结合部。
“城中村”里的火灾隐患
城南一村6号,唐师傅一边锯着木料,一边等着泡水的人前来。
来自四川的唐师傅在路边经营着一家老虎灶,老虎灶是他两年前从一位重庆老乡那花了1.5万元转手而来的。老虎灶旁堆满着用来烧水的废木料,让原本不宽的巷子更加狭窄。
一瓶热水0.3元,两瓶0.5元。每天,这个老虎灶能给60岁的唐师傅带来100元左右的收入。
这样的老虎灶,在整个一字桥社区共有3个。
王师傅的杂货店就在距离老虎灶不远的城南一村23号。堆满道路两旁的废木料让他担心:“一旦着火,房间里的人想跑都跑不出来”。
今年47岁的王师傅是本地人,这些年来,看着村里的外来人口一年比一年多,王师傅和大家一样,也将自己的住房分割后对外出租。房屋的租金根据大小而定,少的每月300多元,多的每月500元。
来自河南的张宗灵一家4口住在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出租房内。杂乱的房间内,东拉西扯的电线像积满了灰尘的蛛网。去年,张宗灵一家花了30多万元在老家建了新房。但为了挣钱,眼下一家人还是蜗居在这个月租300元的出租房内。
在城南村,像唐师傅、王师傅和张宗灵这样的外地人和本地人,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小社会,也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消防安全隐患。
每幢民房分11间出租房
设立一字桥社区,当初是为了解决道场乡相关村失地农民的同城待遇而建。整个社区共有居民3773人,而租住于此的外来人口,也接近社区居民总数。由于人口密集,电线管网私拉乱接以及违章建筑开始频频出现,让很多人都有着王师傅一样的担心。
此次一字桥社区消防安全整治范围,主要集中在城南村丝绸城区域(一村、二村、三村),其中,建立在村落基础上的一村和二村,受限于当时规划,这里房屋排列错乱,不少民房多为三四层结构,少量五层,只有一个楼梯作为逃生通道。
根据整治前的排查统计,该区域内,平均每幢民房被分割成超过11间出租房,每幢民房租住人数接近21人。
由于区域内巷弄狭窄,又有杂物堆积,一旦遇上火灾,消防车无法进入。而在消防设施配备上,一字桥社区同样缺乏,目前整个区域只有在城南路上设有3个消防栓。
尽管这里前期已经设立了消防值班室,并确定5名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班。但特殊的环境还是给消防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年前完成三大整治重点
“一旦发生火灾后,这里将面临着人员疏散难、扑救难的现实。 ”吴兴区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吕雷告诉记者。
2011年7月24日晚11点发生在城南一村71幢的火灾中,有4户家电着火,10多人被困。
针对这一现实,吴兴区从今年9月开始对该区域进行消防安全整治,并计划在12月底前完成对居住出租房整治。
据了解,一字桥社区城郊结合部出租房整治,主要针对电气线路、电动车充电、厨住隔离3项重点进行。
列入整治的出租房,将对室内裸线进行穿管保护,并根据住户的实际需求,在房间内安装固定插座。
考虑到区域内承租户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为电动车,整治小组还将在室外进行线路改造,同时安装插座方便住户充电。“以前一到晚上人们回来后,从房间伸出的电线密密麻麻挂在空中成为这里独有的现象。 ”吕雷告诉记者,改造后,这种情况有望改变。
针对部分出租房存在厨房和住房同处一房的情况,消防部门在尽量减少对住户和房屋结构影响的情况下,还制定了专门的隔离方案。
此外,此次整治还将对道路上的堆积物进行清理,同时增设消火栓、消防水池、灭火器、逃生绳等。一系列的举措,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火灾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