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看百年变迁
翻看一中心小学的校史资料册,昆山老一辈文化者陈振旅先生对着旧照片边回忆边介绍,学校始建于1915年3月,最初由昆山地方人士王沂仲、王景虞、潘鸣凤等纳著名教育家王炎培、江问渔之建议,遵照相关规定,择南街积谷仓为校址,创立“昆山县乙种商业学校”。“那时候大家都追随‘实业救国’的浪潮,建校是为了培养初具商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在后来一百年的时间里,学校数易其名,直到1956年更名为昆山县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并随着昆山撤县设市,于1989年正式确定昆山市玉山镇第一中心小学的校名。
漫漫岁月,迭经变革。如今的校园配套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进、育人环境优美,学校占地17489平方米,共有36个教学班。“百年来,乡贤志士及历任学校负责人,为一中心小学的建立与发展竭尽才智,才有了一中心小学如今的辉煌。”现任校长陈悦感慨道。
“小昆班”里“小梅花”盛开
提起一中心小学,不得不说她的“小昆班”。该校“小昆班”创办于1991年,是我市首个“小昆班”。成立至今,已培养了数百名昆曲小演员,一批又一批孩子在练功房里挥洒着汗水,勤学不辍。
陈悦介绍,一中心小学“小昆班”成立20多年来,众多小学员先后赴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并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河北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的采访。此外,昆剧课本剧《海力布》、昆剧《牡丹亭·游园》等七个剧目获全国金奖,10多名小演员获中国戏曲家协会颁发的小梅花金奖,10多名学生考入江苏、上海等省市戏曲学校。2004年,一中心小学的“小昆班”还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特色团队。
据了解,一中心小学“小昆班”目前有小演员近40名。从传统折子戏的继承到课本剧的改编,一中心小学在办好“小昆班”的基础上,还着力开发昆曲校本课程,编写了昆曲校本教材《走进昆曲》。如今,“班班教唱昆曲,师生演唱昆歌”在一中心小学已蔚然成风。
“雅润”之气溢满园
“在一小,昆曲只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缩影。”一中心小学副校长王晓燕补充道,学校按照“点面辐射、百花齐放”的思路,从学生活动和学科研究两个方阵,进行学科整合探索和校本课程开发,培养“五能五会”学生,即能唱一首昆歌,能奏一种乐器,能做一件手工艺,能演一则课本剧,能画一幅儿童画;会下一种棋,会打一种球,会做一套操,会跳一种绳,会踢一种毽。同时,《昆曲》、《陶艺》、《串珠》、《儿童线描》等学校自编的系列校本教材开拓了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在“以美启真,雅润心田”的核心文化理念指导下,一中心小学潜心营造心物皆美的校园环境,学校的素质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学校连续多年在全市教育综合考评中获得优秀,还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雏鹰行动全国红旗大队等一系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