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贤 文/摄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上塘作为永嘉县城,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交车起点站。上塘市民到乡村各地都得在望江路乘坐来自瓯北码头的经过车,这给他们带来诸多不便,首先是无法判断班车到达的确切时间,再就是车辆在环城路口停留时间非常短暂,稍一大意,就会与它失之交臂。然而,因为有终年守候在此的王贤山老人,旅客境况就大不一样了。老王今年70岁,北城街道江山村人,仅读过二年小学。1977年以前一直在老家种田。1985年他来到上塘镇,开始经营小五金。1989年,老两口与三个儿子正式定居在县城。90年代初,上塘望江路初具雏形,南来北往的车辆开始从这里经过,当时老王恰好赋闲在家,在老伴的建议下,决定弄个小板车,在离家不远的环城路口卖点水果、矿泉水之类的小商品。不想这个头一开,就再也没有停歇下来,不知不觉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板车”的收益非常有限,但老王是个乐于行善之人,他更牵挂的是这里的旅客,一开始就注意班车的运行规律,进而熟记在心。他心中装着一本详细的行车时刻表,随便问哪条线路,他都会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他说,每天从这里经过的班车不下四五百次,像岩头、岩坦、碧莲、巽宅等线路还好一点,班次间隔不很长,如错过这一班,还可等下一班,但不能耽误末班车的行车时间。较为偏远的地方,如杨庄、柴皮等地每天只有一个班次,大岙、茗岙等地只有二个班次,上午一旦错过就得等到下午,甚至要在上塘住一晚再等第二天的车。
我曾亲眼目睹某中年妇女坐在那里等候6时多开往岭头的班车,而当该车到达面前时,因停留时间仅有数秒,而她一时未注意到,竟错过了乘车机会,只得再苦等2个小时。老王说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他总是特别留意,对候车者随时给予提醒,尤其遇到那些行动比较迟缓的老人,他甚至上前先将车拦住,还主动帮旅客把行李提上车。
为了当好“导航员”,他每天坚持4点半之前起床,然后烧好开水做好饭,即推着板车出来,除了零食、饮料、香烟外,还带上三四瓶开水和几条板凳,不到6点都会到达这里。过去午餐让老伴从家里送过来,近几年自己直接用开水冲方便面或用八宝粥加饼干代替午餐,困乏时靠在板车上打一个盹养一下神,下午5时半到6时,待各线末班车基本走完后便心安理得地收摊回家。
我问他在这里干一天能挣多少钱,他说前些年车次最多时曾高达七八十元,但多数情况下,每天在20元至40元之间。我在他的小板凳上坐了将近一个半小时,亲眼见证了他的买卖情况:总共做了“三笔生意”,其中一人买了一包香烟,另二人分别买了一瓶矿泉水和其他饮料。我想,一天到晚十几个小时待在这里,既挣不到多少钱,生活又枯燥乏味,究竟图个啥?老人说,自己不会玩扑克、搓麻将,电视看久了眼睛不舒服,到这里帮人做点事,有空与人聊聊天,感到很有意思。虽说收入有限,但能积少成多,一个月下来至少也有千把元进账,基本上做到自力更生,同时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最主要的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大众的肯定,觉得人生价值得到体现,从中收获了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
老人除给旅客“导航”和提供各种小方便外,也乐于帮助解决旅客遇到的其他一些难题。前些年不少人到乡下,从家里骑着自行车出来,在这里转乘班车,自行车就停放在板车近旁,托老王为其看管,下午从乡下返回时,再从他那里接走自行车,而他从不推却,并不收取任何费用。老王过去学的一些急救知识,在这里也派上了用场。几年前一个暑天下午,一个十多岁的男孩骑着自行车过来,到这里找他母亲,因突然中暑,下车后走了两步就摔倒在地,其母惶恐万分,不知所措,老王一面安慰她,一面用土办法对男孩施救,少顷男孩病情就减轻了。不久前,一位中年人感慨地说,自己在读初中时到这里候车,老人就热情地招呼他坐一会,现在孩子都读小学了,老人依然如此,真是难能可贵啊!
我问老王,这些年来有否遇到过什么意外情况或不愉快的事?他说,就是三年前有一次,某新来的城管人员以他的小摊有碍观瞻为由,将车上东西全部搬走。老人不服,找城管负责人诉说情由,结果该负责人也为老王的精神所感动,便把东西如数归还,此后再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
按常理,老王该到了二次“退休”的年龄,去年底,老伴和儿子也劝他不要再去环城路口,希望他在家里静心安养几年。而对老王来说,主要的心愿已不是每天挣多少钱或干成几件大事,而是二十余年的风雨情缘,让他不忍舍弃这个睡里梦里都会想起来的地方。他依然风雨无阻,每天不到6时就推车上路,大年三十与正月初一也不例外。今年正月初一,他儿子、女儿在家里专门置办丰盛酒菜,庆贺他70岁生日,而他到下午4点多还守候在那辆小板车旁,直到孙子过来叫他时,才依依不舍地收摊回家。我问他这一天挣了多少钱,他说大约在2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