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怀化地理】冰糖橙:雪峰山孕育的那抹甜(组图)

来源: 未知 发布时间:2015-12-09

 

段维宏和儿子为记者介绍冰糖橙实生苗2 号。(本报记者 史琴 摄)分享到

 

段维宏和儿子为记者介绍冰糖橙实生苗2 号。(本报记者 史琴 摄)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剥开黄色的皮,晶莹剔透的果肉呈现在眼前。轻启嘴唇,慢慢地咬上一口,那沁甜的果汁与果肉,瞬间幻化成甘、甜、爽涌入口腔,开始了舌尖的曼妙之旅!果品清香,唇齿留香。这,便是一只冰糖橙赋予味蕾的感受。

冬已深,云雾下的雪峰山脉,并不单调!漫山的冰糖橙,黄得耀眼。忙碌的果农,称映其中。此间,最惬意的享受,便是在炉火旁,品一只甜蜜的冰糖橙,去享受大自然的最美馈赠!

冰糖橙,原产地湖南黔阳(今洪江市),甜橙的变异品种,倍受市场欢迎。一只冰糖橙,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雪峰山从甜橙变异而出,随后,麻阳又选育出“锦红”、“锦玉”等优质冰糖橙。

当你与一只冰糖橙开始了甜蜜邂逅,你是否想知道,更多关于它的故事呢?这个冬天,我们在满山的柑橘林中,将大山里有关冰糖橙的故事,轻轻诉说。

“物种变异天堂”洪江,培育出了冰糖橙

洪江市,物华天宝,柑橘的生长天堂!

据史料记载,14-18 世纪的明代,黔阳柑橘已是美名远播,明《湖广志》记载:“沅州出枣柿,黔阳出橙柿”, 清《三长物斋丛书》记载:“橘出武陵,今黔阳有之”。1874 年(清同治十三年)《黔阳县志》卷六“市镇考”中有“柑桔、枣、栗之品实繁味别,亦他邑不能及,故人争趋焉”的记述。1936 年的《湖南各县物产概况》记载:“黔阳橙子品极佳美”。

“冰糖橙是被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村民发现的。现在,当年的实生苗还在长碛村,长势很好。”洪江市农业局副局长杨英勇带着记者来到长碛村,冰糖橙的发源地,听当地村民们讲述当年有关冰糖橙的故事。

12 月4 日,洪江下了一天的雨。

看在屋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洪江市龙田乡长碛村77 岁的段维宏有点坐不住了。“这雨何时才能停啊,树上还有一些‘柑子’没下树啊。”这个当年推出冰糖橙的老人,最心心念念的,一直都是山间地头的柑橘树。谈起冰糖橙来,更是眉飞色舞。

“走,我带你们去看看冰糖橙的‘老祖宗’,还在呢。当年一共移栽了四株,成活了两株。

现在,1 号已经完全枯死了,2 号因为冰灾本已枯死,没想到前两年又发出了新芽。”听说我们要找冰糖橙的实生苗,段维宏撑起雨伞就带我们往柑橘林里赶。

树皮斑驳,树干粗大,苍老的树根旁长出的新芽,生机勃勃。在长碛村二组的一片柑橘林里,记者见到了冰糖橙实生苗2 号,老树新芽,昭示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这片林子里,段维宏给我们讲起了冰糖橙起源的来龙去脉。

时间回到1935 年,长碛村村民段幼旬上山砍柴,发现并挖回了一株茁壮的野生柑橘树(冰糖橙原始母株),该树长大结果后,果实虽小味道却极好。于是,段幼旬在树上进行压条,第二年树上结满了柑橘。段幼旬将这些柑橘拿到市场上出售,谁知因为果实小无人问津。一气之下的段幼旬砍倒了这棵树。段幼旬的侄子段天朗品尝果实后,觉得就这样将树砍掉了可惜,便将两株压条苗栽在自家屋边,从而保留了这一珍贵的资源。随后的10 多年里,这棵树长出的柑橘果质脆嫩、味甘如冰糖,当地群众称为“冰糖苞”。

1964 年,长碛村成立柑橘专业队。年仅18岁的段维宏已是长碛村柑橘生产队的生产骨干。这一年,段维宏叔叔段天朗曾经栽下的那两棵“冰糖苞”树,硕果累累。一日,段天朗重病,极想吃“冰糖苞”。然而,此时是集体经济时期,所有的果树全部归生产队所有。无奈,段维宏将此时向生产队长汇报。

得知“冰糖苞”这一事情的生产队长,觉得“冰糖苞”味道极好。于是,和段维宏一起,将成熟的“冰糖苞”送往黔阳县果品公司、农业局等部门。由于果质好、味道美,黔阳县农业局马上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考察,确认该柑橘为优良实生变异,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

随后,黔阳县农业局等部门开始对外推广“冰糖苞”。1965 年11 月,“冰糖苞”果实参加黔阳地区柑橘鉴评,获总分第一名;1966 年,“冰糖苞”果实参加湖南省柑橘鉴评,同样获得第一名。

此后,黔阳县科技人员在湖南省农大园艺系、湖南省农科所园艺所等科研单位的指导下,对“冰糖苞”果实进行优选培育。1976 年,黔阳县终于育成了冰糖橙,定名为:“黔阳冰糖橙”。

2005 年,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特为洪江市题词“中国冰糖橙之乡”;2006 年,黔阳冰糖橙为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华名果”,并确定为中国优质柑橘基地重点县(市);2007 年,黔阳冰糖橙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洪江市冰糖橙栽培面积达11.1 万亩,先后涌现了全国劳模钦万友等水果大户,柑橘产业已经成为洪江市农业的支柱产业。

锦江河畔,培育出“锦红”“锦玉”等冰糖橙新品种

“盖楼房、娶新娘、上学堂,全靠冰糖橙……”在苗乡麻阳,一曲民谣,形象地诠释了冰糖橙产业为当地村民带来的效益。

享有“中国冰糖橙之乡”美誉的麻阳,1968 年从洪江市引进冰糖橙。1985 年后,该乡的冰糖橙产业迅速发展,2011 年,“麻阳”冰糖橙获评“中国驰名商标”。袁隆平院士赞麻阳冰糖橙为“中国冰糖橙之最”。

目前,麻阳已是中国冰糖橙的主产区,种植面积达到了26.5 万亩。在多年的种植中,麻阳人将冰糖橙进行改良,培育出了“锦红”、“锦玉”等优良冰糖橙品种,冰糖橙产业已成为苗乡“长寿果”、群众“致富果”。

12 月1 日,沿锦江河逆流而上,记者来到麻阳江口墟镇石眼潭村。此时,正值冰糖橙的采摘时节,村前屋后,片片橙红。“‘锦红’就是起源于锦江河畔的红皮冰糖橙。”“锦红”冰糖橙的发现者和选育人舒相森这样告诉记者。

“发现‘锦红’,是一次很巧合的机会。我记得那是2006 年,外地老板到村里来收冰糖苞(即冰糖橙)跟果农扯起了皮,老板说农户把纽荷尔混在冰糖橙里卖给他。双方争执不下,喊我去看。我一看,那几个果子皮红,比一般冰糖橙要大,口感好。”

舒相森了,和冰糖橙打了多年交道的他觉得,这应该是冰糖橙变异出的新品种。

随后,舒相森找到了那株冰糖橙树,在自家的果园里进行嫁接,培育新品种。一试,果不其然,变种冰糖橙表皮橙红光滑、口感香浓醇厚。雄心勃勃的舒相森决心大干一场,不顾家人的反对,他将自家果园长势良好、产量可观的纽荷尔和脐橙树都砍了作为砧木,引来变种冰糖橙树上接穗嫁接。第二年结果后,他又一株一株挑选,品质差的砍掉,从品质好的树上剪切下接穗嫁接到砧木上……就这样,年复一年,舒相森终于选育出果面洁净、橙红色、细腻光滑且味甜香浓的变种冰糖橙树。由于该品种生长在锦江河边,果皮偏红,舒相森将之取名为“锦红”冰糖橙。

而据麻阳柑橘办的高级农艺师张长英介绍,麻阳改良的优质冰糖橙,并非“锦红”一种。近年来,麻阳农业局与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省农业厅经作处联合选育,培育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新品种——“锦玉”。该品种比普通冰糖橙大,更耐贮运。

而今,麻阳冰糖橙已是名扬全国,“锦红”、“锦玉”冰糖橙更是畅销国内外。

解码冰糖橙,为何独爱雪峰山脉?

冰糖橙,是自然赋予大山的独特美食。

而今,许多省市都从洪江市引种冰糖橙,但是,果实的外观和品质、产量和规模均不及洪江原产地。雪峰山脉这一带,多少年来,柑橘飘香。那么,为何冰糖橙会在洪江变异而来,在麻阳改良发展呢?

杨英勇告诉记者,洪江市位于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区,素有“没有污染的神奇土地”、“物种变异天堂”

和“杂交水稻的故乡”等众多美誉。大红甜橙之所以能变异成冰糖橙,与洪江市特有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洪江市境内的土壤大都是由红色砂砾岩、紫色砂岩形成的红砂土、紫色土,微量元素十分丰富。此外,雪峰山脉和凉山山脉相夹形成了独特小气候,每年的7 至10 月,昼夜温差近10 摄氏度,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这些自然条件,为橙类树体生长和果实发育提供了最佳环境,造就了洪江冰糖橙特色风味和最佳品质。

而享有“中国长寿之乡”的麻阳,地处湖南南部,是一个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小盆地。这里阳光充足,雨量适中,日照适中,无霜期长,果实成熟期时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中糖分积累。同时,麻阳适宜栽种柑橘的18 个乡镇,均位于沅麻盆地的沉积构造中,土质为紫色砂壤土,富含钾、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尤其是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为全国第一;这种在省内、甚至国内相对独特的砂壤土及盆地构造形成的积温效应,成就了冰糖橙色艳肉脆和味浓多汁,极具麻阳特色。

正是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才让雪峰山脉的洪江、麻阳,孕育出了甜蜜的冰糖橙。

又是一年橙黄橘红时,山山寨寨,柑橘缀满枝头,清香弥漫山间。品一只冰糖橙,你将爱上,那无法忘记的甜。(本报记者 史琴 通讯员 滕珊珊 张祥雄 李林)

 

12 月7 日,麻阳果农在运输冰糖橙。目前,冰糖橙销售北京、河北、上海等国内市场。( 本报记者 陆晓鹏 摄)

 

12 月7 日,麻阳果农在运输冰糖橙。目前,冰糖橙销售北京、河北、上海等国内市场。 ( 本报记者 陆晓鹏 摄)

 

舒相森正在采摘“锦红”冰糖橙。(本报记者 史琴 摄)

 

舒相森正在采摘“锦红”冰糖橙。(本报记者 史琴 摄)

 

麻阳冰糖橙采摘节,吸引国内外宾客。 (本报记者 陆晓鹏 摄)

 

麻阳冰糖橙采摘节,吸引国内外宾客。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