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林茂水沛人长寿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5-12-22
——探访松桃乌罗镇80~113岁519位长寿老人群体的“长寿经”
 核心提示:乌罗镇矿产资源丰富,现以探明的矿石有锰、金、铜、铁、铅锌等10多种。其中锰矿资源为全国九大锰矿基地之一,已探明的储量达2400多万吨,有“锰都”之称。锰被长寿学家称为抗衰老的元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锰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人体多种酶的激活素。因此,据研究表明,乌罗镇水源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锰,长寿老人体内含锰量比其他地方都高,这些微量元素对于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和保持人体平衡有重要作用。
  俗话说“山中易找千年树,世上难寻百岁人。”为深入挖掘地处梵净山脚乌罗镇百岁老人长寿秘诀,笔者经过深入采访,一位位可敬的百岁老人掀开尘封的记忆,给读者呈现一个个值得借鉴的长寿样本。
  健康长寿是人们从小就一直向往的愿望。而每每见到百岁老人,总会试图去破解长寿的秘密,因为长期住在大山深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加之每天坚持运动、儿女孝顺、心态好、在家里抱抱曾孙孙、做些家务活等等,人生百岁不足为奇,这是采访乌罗长寿老人后的感受。
 
林茂水沛人长寿
桃花源风光

林茂水沛人长寿
  乌罗风光

长寿秘诀之一:林茂水沛风景美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西部,蜿蜒起伏的梵净山北麓有一块宝地。这里峰峦起伏、清泉涂涂、绿树成荫、青草遍地,与高大的梵净山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浓妆淡抹的自然美景,有“桃花源”之称,这就是有名的乌罗镇。
  乌罗镇地处梵净山北麓。平均海拔840米,常年气温30℃。
  全镇国土面积717.4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17个行政村,共265个村民组,总人口28127人。该镇距松桃县城70公里、铜仁•凤凰机场100公里、孟溪火车站38公里。
  乌罗镇属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生物种类繁多。全镇有乔木树种约230多种。这些树种中有珍稀树种珙桐、二级重点保护树种香果树等、三级重点保护树种贵州铁杉、黄杉等。有坐落在梵净山境内保存完好的桃花源村原始森林,还有万亩的楠竹林。森林覆盖率达到85%。由于地域宽广,人烟稀少,至今还保存完好。
  潜龙洞位于乌罗镇境内,海拔1000米,是典型的高山溶洞。溶洞外植被良好,溶洞尚在发育之中,洞中冰花玉柱,飞瀑悬挂,流水潺潺,石笋密度居亚洲第一,被中法洞穴专家誉为“地下桂林”。
  桃花源地处梵净山东北缘,距乌罗镇政府所在地约20公里,有一个宽约1.5公里,长4公里的河谷坝子。梵净山东线即梵净古道,自明朝起便是巴蜀两湖朝拜者的主要通道,沿途景点丰富,人文景观浓郁。桃花源自古以来就是梵净山东线登山的必经之路和重要驿站,且风光瑰丽,气候宜人,这里勤劳的山民至今都还保持着“男耕女织”传统,自古以来就有世外桃源之称,是旅游观光难得的好地方,同时也是避暑休养的绝好去处。桃花源景区从边江河到高硐河的交汇处,全长约5公里。整个景区由一条河和河谷、梵净山原始林带和无数的山溪飞瀑、沙洲及山寨风光组成。景内的秀丽山峦、耸天古树、奇花异草、绿潭石堤也为桃花源增添了无限奇趣。从梵净山原始森林流出的山溪从陡壁峭岩上直泻而下,飞珠溅玉,甚为壮观。
  这里空气清新,每立方米空气中富含30——35万个负氧离子,有“天然大氧都”之称,因而家家都有高寿老人,游人来到此地,见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在地里劳作已不足为怪。万亩竹园、莽莽林海、清翠峡谷,被诗人冠以“梵净第一水乡”的美名。尤其这里世代居住着“世界独生子”野生黔金丝猴,活泼可爱的身影随处可见,是梵净山区黔金丝猴等野生动物常年繁衍生息的家园,又被称作世界独生子的猴窝。
  桃花源是一个至今尚未沾染市尘的深山小寨,它是梵净山旅游胜地最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长寿秘诀之二:儿孙孝道心态好
  孝是做人的根本,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和谐稳定的纽带。
  今年73岁的向功能,每天起床后就和妻子周银一起来到奶奶时香的房间,帮着奶奶生火做饭。
  生于1902年1月5日的时香老人,今年113岁,家住贵州省松桃县乌罗镇团龙村。
  “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父母就担起了照顾太奶奶的责任。”44岁的向德俊是老人的曾孙,他的儿子今年已满20岁,正在厦门读书。
 
林茂水沛人长寿
曾孙向德俊陪时香老人聊天
  在向德俊的引领下,越野车沿着崎岖的通村山路行驶约半个小时,再登上几十米的土坡,笔者见到正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在阳光的照射下,老人稀疏的银发格外显眼,百年的岁月沧桑印在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听到曾孙大声介绍,老人误认为我们是来送钱的公社(现在称乡镇)干部,在拿到我们给的300元钱后,老人露出了笑容。
  “太奶奶现在还能听出亲人的的声音,眼睛有些老花了,平时能吃比较软的饭菜,特别喜欢喝饮料。”向德俊介绍,他家五代同堂共有60多口人,经常会有晚辈来看望老人。镇政府每月对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60元的补贴,县政府9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也有补贴,省里每年还给百岁以上老人发放补贴1200元,加上子孙平时的孝敬,老人生活无忧。
  今年104岁的田秋香老人就住在桃花源村的小溪边,自25岁时嫁到杨家后,老人就一直生活在这里。喝的是梵净山流下的山泉水,吃的是这块土地上种的水稻、玉米、红苕和蔬菜。老人前年摔了一跤,现在要拄着拐杖行走。但老人耳聪目明,记忆力很好,几十个孙子和外孙的生日都能记得。
  在田秋香老人看来,自己长寿的秘密除了自然条件外,更在于家庭和睦,子女孝顺。长期照顾老人的二儿媳唐萍英告诉笔者,“人生来就是一辈还一辈,照顾老人是我们当晚辈的义务。”今年42岁的她自嫁到杨家后,一手照顾年迈的婆婆,一手抚育大姐(丈夫的第一个妻子)留下的三个子女。现在大姐孩子的子女也由她照顾。
  “婆婆每天早上9点左右起床,9点半左右吃早饭,下午5点半左右吃晚饭。”对婆婆每天的生活起居,唐萍英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中利村孙家组,孙隆位今年94岁,有五个儿子,现在四代同堂,共有儿孙等23人,最大的曾孙都大学毕业了。“老寿星这么长寿,也归于子孙孝顺。”邻居们说,多亏孙思军太孝顺老人了,他母亲过世30多年了,老人一直和满崽孙思军住,老人有肠炎病和肛肠病,容易头晕,发作时一个小时不会醒,全得他崽和媳妇精心照顾。特别是两个孙孙十分懂事,只要进出房子都要向公问好,有时大人不在家,两个孙孙会主动煮饭给公吃,晚上睡觉扶他上床。当谈到孙孙对公的孝顺时,媳妇罗书芬既兴奋又激动地说:“大儿子孙水波,每次赶集看到什么好吃的,都要买回家给公吃,自已却舍不得吃,这些都是我们当老的从小教育养成的,特别是老四孙永峰,2011年在乌罗锰矿打工,只做了一年半,因照顾公不去了,我认为,家里没有一个老人,晚辈没有孝敬的倒还觉得空虚,老人是个宝嘛”。
  寨安村向家组,李家孝今年92岁,有子女5人,其中男孩2人,满崽李传升,今年47岁,为了照顾老人,长期在家务农,老人有额头痛病,每年至少要发作2次以上,记得在2012年9月的一天打谷子时,凌晨3点左右发作,浑身冒汗,连被条都打湿了,李传升连夜将老人背到乌罗医院治疗,两天后出院,仅医疗费就花去400多元,每年都要给他做寿诞,目的是家族亲友利用这天来看望他,序序旧,聊聊天,使他开心。另外,凡是寨上办酒席李传升只要去吃酒,都要给老人端点好吃的,还有老人的侄儿侄女们,一到逢年过节都要给老人买些最爱吃的茄子、豆腐、水果之类的东西来看他。
  
长寿秘诀之三:爱运动多吃素食
  多运动是长寿秘诀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多吃素食。这是笔者在寻访百岁老人时得出的答案。
  前进村上隆组陈天立,今年100岁,单独生活32年了,生活自理,一天能吃三两米的饭,爱吃酸菜,还经常与老人们一起打字牌。一年低保800元,抚恤金每月300元,另外靠在外工作的孙孙寄钱抚养。
  前进村坳上组杨再森,今年92岁,学过中医,现在还经常看书和给别人看病开处方,据他本人介绍:“天气好时坚持每天在寨子周围走走转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上活,一餐能吃二两米的饭,不吸烟,少量饮酒,除肉和油是在市场上买以外,大米和蔬菜都是自家种的”。
  中利村孙家组孙隆位,据他的儿子孙思军介绍:“现在他每天还要下地干农活和到寨子周边弄些柴火,每天只吃两餐饭,每餐二两米,除爱吃大米之外,还特别喜欢吃饺子,每月至少五、六次,蔬菜是自家种的,每年杀一头肥猪自已吃,一周至少两餐肉,荤素搭配,长期喝井水,适量饮酒,爱抽烟,母亲过世30多年了,一直和我们住。身体很好,有时偶尔感一次冒,感冒时烧姜开水喝就行了。”
  据了解,孙隆位共养育了4个儿子,现已是4代同堂,老人得过肠炎病、久子病(肛肠病),经过孙思军和媳妇罗书芬的多年精心治疗,终于治好了,老人感到十分欣慰。
  寨安村向家组李家孝,1948年外出当兵,参加过解放战争,1955年退伍,退伍后当过村里的会计,一直从事农业劳动,最爱吃茄子和豆制品等,很少吃肉,每天坚持在寨上走上一圈和做一些手上活,每天晚上9点睡觉,早上8点起床。
  喜欢劳动、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有规律,这是乌罗百岁老人多的重要因素。笔者在乌罗镇桃花源村采访104岁的田秋香老人时,发现她正在为家人烧火煮饭。田秋香老人的的二儿媳唐萍英告诉笔者,婆婆眼力很好,还能穿针线,记忆力也很好。她每天都做一些家务活,不是煮饭就是切猪菜、扫地、剥包谷、洗衣服,总是闲不住。
  团龙村梁家坡组时香,今年113岁,现已是五代同堂,共养育5个女儿,老人从小吃苦耐劳,靠着自己的双手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摸黑把5个女儿养大,她对女儿的要求是,真诚做人是本,勤俭持家是根,善待他人是德,尊老爱幼是孝。老人不仅是这样要求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老人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们之间要以和相处,以诚相待,善待长辈。时香老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主食以大米为主,付食有白菜、罗卜、酸菜等,每天只吃两餐,早饭上午10点,晚饭下午5点,喝的是山上的井水。晚上8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3年前生活都能自理,近3年来都是由向功能、向功发、向功久老人的3个孙孙及孙媳负责照顾,遇到什么事情都提得起放得下,从不斤斤计较,生活十分开心。
  如今这些寿星们享受着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宜居的自然环境、勤简的生活方式、给力的惠老政策、蔚然成风的孝老风俗,让这里的老人生活得怡然自得,心境清明。或许,这就是老人们长寿的秘诀。(县委宣传部  黄前生)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