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曹先生曾在东北生活过十几年,他的“年味”是亲手做的小灯笼。曹先生说,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扭秧歌,我们每个小孩子就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小东西。
在曹先生的心中,一直记着这样一幕:几个小孩子围坐在桌旁,一人手里拿一个玻璃瓶,在小瓶里点上灯芯,就成了一个简易的小灯笼。除了做小灯笼外,人们还会放鞭炮。在曹先生的印象中,鞭炮声响,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有了新的开始。“现在想想还挺怀念。”曹先生怀念的是传统“年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得不适应现代的生活。“如今我自己家里年味都淡了。”好吃好穿的平日里也在添置,过年就是图一个全家团圆了。
同样,作为60后的朱先生也感慨道,“杀年猪、大扫除、吃年夜饭、拜大年的习俗挺让人怀念的。”朱先生说,以前每年过年,家里人会把桌椅板凳拿出来清洗一遍,意味着要干干净净地迎新年。“现在我们连腊肉香肠也备得少,一是怕不健康,二是备多了也吃不完。”
“年味”就是心中的乡愁
“‘年味’就是心中的乡愁。”在外工作多年的唐坤在面对记者的采访,说出了这句话。他对记忆中的“年味”特别珍视,“在外地工作了很多年,渐渐适应他们的‘年味’,而家乡的‘年味’虽埋得越来越深,但却记得越来越深刻。”唐坤向记者介绍说,他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过年前父母会卖掉家里的大肥猪,作为他来年的学费,到过年的时候,他虽然没有别的孩子那么多的压岁钱,但父母还是会给他买一双新的胶鞋和一个新书包。“那时候过年,妈妈会在灶台背后切腊肉,爸爸在灶前添柴火,我就在一旁摸家里的大黄狗,一家人在暖暖的柴火里,虽然简单但是很温馨地过完一个年。”
后来,唐坤通过努力学习走出了农村,在城市里努力打拼并扎根,过上了衣食无忧甚至有些富裕的生活。但每到过年,唐坤还是很怀念那一双胶鞋、那个新书包和妈妈的灶台。“虽然日子过好了,但是很怀念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对我来说,‘年味’就是对父母和家乡的思念,是一种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