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台

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新闻热点 >

精耕财苑,当好政府“管家”

来源: 中国国际新闻台 发布时间:2016-01-26
          中国国际新闻台(www.ciftv.com)消息:刚刚过去的2015年,市财政局又喜获一项荣誉: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建英被人社部、财政部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这是昆山财政人首次获此殊荣,也是昆山财政第三次站到财政荣誉之巅。

在李建英的带领下,市财政局形成了一股迎难而上的韧劲,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在资金管理上,确立了“大数据”模式,步入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轨道;在财政资金使用上,确立了“积极财政、民生财政、阳光财政、服务财政”全新工作理念,财政资金的公共属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市财政局先后获得江苏省财政“五五”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法治财政建设示范点、苏州市文明行业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7年获评市级机关效能考核优秀部门、4次荣获机关效能建设集体三等功。

“4+1”产业扶持

为放大政策效应找准路径

作为政府的“管家”,如何管好钱,是每一个财政人必须思考的问题。由于各类财政扶持政策涉及数十个部门,财政的“整钱”无意中变成了沉睡于各部门的“零钱”,不易盘活;部分企业的分散申报,又使财政对产业的扶持失去了应有的“精准度”。财政资金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碎片化”。

围绕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资金使用的“碎片化”、“沉睡”于各部门的财政资金的盘活、“零钱”的有效整合等问题,李建英带领市财政系统全体工作人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主动担当,牵头对产业扶持政策进行了两次整合。

2014年,昆山财政通过对2001年以来仍在执行的50多项政策、239条条款比对、筛选,最终形成了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集聚高层次优秀人才等“4+1”产业扶持政策。这次整合,进一步明确了产业扶持方向,放大了产业发展政策效应。

2015年,我市推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亟待出台相应财政扶持政策。在市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李建英带领全局工作人员,再次梳理整合财政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资金改基金”“拨改投”“拨改贷”“拨改担”等财政扶持方式改革。

这次整合,更加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公共财政从本质上讲姓“公”。近年来,昆山财政始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着力点,在财政工作成绩单上,可以看到这样两组对比明显的数据:

第一组:一般支出有效压缩。贯彻厉行节约要求,每年在年初部门预算中压缩行政运行等支出。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公检法部门和学校除外)商品和服务支出定额预算在上年压缩10%的基础上再压缩5%,全年“三公”经费下降18.3% 。

第二组:民生支出逐年提高。“十二五”期间,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80%,教育、医疗卫生支出较2010年翻了一倍。昆山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轨,率先在低保政策上实行城乡统一标准,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750元。全市新建改扩建137所学校,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吸纳率达72.3%。

这两组令人欣慰的数据,与2005年以来昆山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连续11年在全国县(市)中保持第一的数据同样令人心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昆山财政人用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大数据”为财政管理

装上“智慧”之芯

随着昆山改革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昆山财政人面临三个“挑战”:一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对财政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财政对经济的支撑必须更加“精准”;二是财政改革不断深入,必须进一步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2014年以来昆山财政收支规模增长8倍多,财政工作业务量成倍增长,人手短缺现象更加突出。

“财政管理实现了信息化,才能跟上昆山改革发展步伐。” 李建英说。在她的主导下,信息化管理成为昆山财政人的共识。

2013年,国库远程支付在市本级和各区镇实现了全覆盖。用网络代替双腿,把工作交给电脑,各部门、各区镇近500家预算单位的1400个财务人员,只要在办公室,就能与财政部门零距离办理业务,实现无纸化电子支付。2014年,昆山财政建立了财政“大数据”模式,打通了财政内部、财政和预算单位、财政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科学、规范管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昆山财政终于建立起涵盖财政系统内部、预算单位、政府部门的 “大数据”平台。如今,无论经济报告的分析,还是各类报表,只要按照相关授权,就可以从这个平台获取数据。

“大数据”为财政管理装上了一颗“智慧”之芯,实现了从“小账本”到“大财政”“碎片化”到“一体化”以及“数字统计”到“数据决策”的三大革命性改变。2015年,昆山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财政扶持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和管理平台建成并开始运作,所有产业扶持资金申报都接入这个平台,实现了政策网上公开、在线申报、部门审批管理、项目比对、查询分析等功能,达到申报公开、管理精准、分析科学等要求。

“大数据”平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和管理平台这两项改革的顺利完成,让昆山财政工作快速步入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轨道。国库集中支付大厅也不再“门庭若市”。

创新“服务1+1”

为发展注入精气神

做好财政工作,服务是关键。从2012年开始,财政局连续三年开展主题年活动,不断丰富财政“科学理财、服务发展”品牌内涵,并成功争创五星级机关服务品牌。通过“能力建设提升年”,全面提升了财政干部专业技术、服务大局、行政执行、抵御风险、创先争优等“五种能力”;通过“服务发展提升年”,推出了20项具体措施,切实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年”,深入推进财税体制、预算管理等七大方面的改革。

在工作方法创新上,昆山财政人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通过转换自身工作角色,创新“服务1+1”工作法。近3年的实践使“服务1+1”工作法成为财政局探索“依法服务、高效服务、特色服务”一体化推进的新途径。面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量大、人工审核效率不高的状况,市财政局开发上线了国库集中支付拦截系统,该系统犹如一个过滤网,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进行准确有效的预警、拦截。为了将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及时告知农户,市财政局开通“涉农补贴银信通”,覆盖全市所有受益农户及所有涉农补贴发放项目。为加强财企间的沟通,帮助企业及时获得政策信息,市财政局建立了互动式即时沟通平台——“财企直通车”,财政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并获评当年度昆山市效能建设“创新奖”。去年,财政局开展第三方监督评价工作,主动聘请专业第三方监督评价机构对财政局工作绩效、服务效能、廉洁自律等开展测评,对财政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获得了社会各界对财政部门工作的客观评价。

“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李建英的这句话道出了昆山财政人奋勇拼搏、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本源。正如她对记者所说:“昆山财政人一路走来的足迹、付出的心血和获得的荣誉,展示了昆山财政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只有不忘初衷,保持对事业的忠诚,全身心投入党和人民事业,才能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新闻热点

    娄勤俭寄语南通:要努力成为沿海崛

    资讯排行

    网站简介 - 诚聘英才 - 证件查询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电脑版 - 移动端
    Copyright © 2017 中国国际新闻台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本台所刊登的中国国际新闻台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国际新闻台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