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聊到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探讨了“农村教育的定位与农村师资”等问题,碰撞出了很多火花,这一期,我们继续探讨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和留守儿童问题。
有请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马敏书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教授,湖北省政协委员、恩施州教育局长贺其明先生,咸宁市咸安区教育局长陈文钢先生。
教育扶贫,项目要全覆盖。我国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教育尤为落后,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其落后的范围和对象是全方位的。因此,教育扶贫首先要实行项目全覆盖。
教育扶贫的范围既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全学段教育,也包括贫困地区的教师人才队伍和学校基础设施软硬环境建设。
教育扶贫的对象不仅涉及到贫困家庭的每一个孩子,还涉及到贫困地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要让教育扶贫的优惠政策惠及到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教师。
感谢姜耀东先生提供照片。
教育扶贫,目标要再聚焦。教育扶贫项目全覆盖和教育扶贫目标聚焦并不矛盾,只有在教育扶贫全覆盖的范围内注重教育扶贫目标聚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教育脱贫。
具体而言,学前教育阶段主要侧重于解决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幼儿园和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则主要聚焦于中小学生生命安全、营养改善和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主要注重于高中贫困生资助的问题,职业教育阶段主要聚焦于中职免费和对口帮扶的问题,高等教育阶段主要解决贫困生入学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职业教育阶段则主要聚焦于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劳动力技能提升的问题。
教育扶贫,施策要重定向。在确定教育扶贫的焦点目标后,接下来就要采取恰当的策略来实现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教育脱贫。
具体而言,学前教育阶段应实施倾斜投入和定向培养师资的政策,着重解决幼儿园基础设施不足和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应实施中小学生营养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政策,保证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学生的健康成长,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应建立全方位、多种方法并举的资助体系,决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失学。
职业教育阶段和继续教育阶段应大力实施中职生和劳动力培训全免费政策,保证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并注重东中西部职业院校和劳动力培训机构对口精准帮扶,有重点、有步骤地促进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扶贫,发力要更精准。我们对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要改变原来“大水漫灌、一刀切”的方式,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实行精准教育扶贫。
例如,针对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我们可以实施定向免费师范生政策,培养“呆得住,留得下,教得好”的本土化教师。
例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行、学业、心理和安全等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家校通和亲子桥,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全面、快捷、实时沟通,有效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可议论下。
分类补贴农村教师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教学点老师每月要高600元左右,精准扶贫,对基础教育还是师资问题管长远。
农村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留守儿童,教学点问题,代课教师,乡村教师素质提升,乡村教育信息化,教育扶贫等问题相亙关联,相互制约。
建立教育公务员或特殊公务员的建议,我十年前向全国人大提出后,也一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里,2009年教育规划纲要第6稿被否了,但教育规划纲要只涉及到2020年,以后如何,还可以继续呼吁。
教育发展要看当前,也要有长远观点,战略思维,前瞻意识。这方面也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还要有一个激励机制,让优秀农村教师有上升空间。
大家这些建议都很到位。
如果周教授这个想法能落实,对农村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
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从顶层设计着眼。除了给教师职业的明确定位,还要全面实施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建立合理的职业门槛。全面实施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实施教师教育标准,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指南,正确引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实施全国统一的教师教育标准,才能培养一支城乡与东西均衡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除了乡村教师以外,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个敏感的话题。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农村出现了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不幸事件和负面新闻,比如孩子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犯罪问题以及留守儿童心理上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暴露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父母的流出导致留在农村的孩子健康成长面临巨大挑战。
国家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究竟这样的体制机制如何建立,如何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撑、共同维护的好的成长环境,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问题。
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儿童。当前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安全,情绪情感发展。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洪宇主任有什么看法吗?两位局长也可谈谈当地的情况。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15年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加强关爱保护,使数千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成长,是家庭和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
会议要求,必须依法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落实基层政府、村(居)委会和学校等的安全管理、监督、教育等职责,支持社工、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关爱服务体系。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学校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可以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理解和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
其次,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丰富的集体活动中弥补亲情的暂时欠缺。
此外,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搭建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定期或不定期的视频通话平台,免费为留守儿童开放,在通话之后教师还应观察学生的情绪反应,并向积极方向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护问题是个社会问题,要社会各方共同关注、关爱。很多地方把这个责任交给教育部门和学校,这个责任太重了,压力大。
是的,家长责任落实不到位。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脱节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靠家庭现在看来不行,靠学校可能是正途,农村要超配教师,聘请正规培训的生活管理人员,再加上信息化手段进行家校沟通。
农村留守儿童应与城市学生通过网上和其他渠道多交流,城乡携手共进,让留守儿童留守不留泪。
说得好!留守儿童问题根本上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教育问题。
洪宇主任的建议很具体,值得政府采纳。
我们这里也建立了爱心小屋,开通亲情电话,大约每周让孩子和家长通电话等,也是一种办法。但这是治标,不是治本。
爱心小屋好。
治本最关键的是什么?
我觉得,其实中央讲得已经非常明确,现在就是如何抓落实的问题。
如何跳出从教育问题来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注重多方联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该是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
从个体上讲,留守儿童关爱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家长;从群体上讲,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政府其实还是落到各部门,比如财政负责资金支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发展关键在教育,农村扶贫关键也在教育。刚才大家围绕农村教育谈了很多很好的看法和建议,感谢各位的支持和参与!
尤其感谢两位來自基层局长的参与!给了我们许多第一线的感受和真实想法。
农村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今后继续关注!让我们共同携手为振兴农村教育共同发力!最后,感谢人民网提供的交流平台!
谢谢各位嘉宾,我们下期再见。